第一章 乾嘉学派的孕育、形成 1
第一节 历史转折期 1
一、明末清初的大环境 1
二、从康熙帝开始的文字狱 2
三、学术与文化的正反两面 2
第二节 乾嘉学派的两位开山鼻祖 4
一、惠栋与“吴派” 4
二、戴震与“皖派” 5
第三节 “乾嘉学派”的发祥地——扬州 8
一、著名的东南都会 9
二、经济繁荣与文化发达 9
三、惠栋、戴震与扬州 10
第四节 “乾嘉学派”是古文经学的继起者 12
一、什么是“古文经学” 12
二、什么是“今文经学” 12
三、“宋学”与“理学” 13
第二章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论著 15
第一节 江苏籍学者 15
一、秦蕙田 16
二、江声 16
三、王鸣盛 16
四、王昶 17
五、钱大昕 22
六、钱大昭 27
七、钱坫 27
八、汪中 35
九、洪亮吉 36
十、钱泳 37
十一、孙星衍 45
十二、江藩 49
十三、李兆洛 49
十四、段玉裁 50
十五、任大椿 55
十六、王念孙 56
十七、张惠言 62
十八、焦循 62
十九、阮元 65
二十、王引之 68
二十一、凌曙 68
二十二、刘文淇 68
二十三、刘宝楠 68
第二节 客籍学者 70
一、卢文弨 70
二、程瑶田 71
三、包世臣 73
第三节 外籍学者 80
一、桂馥 80
二、孔广森 82
三、郝懿行 82
四、陈寿祺 82
五、王筠 82
六、陈澧 83
七、王谟 83
第三章 乾嘉学派金石碑版研究概述 86
第一节 考辨缜密的语言文字学家 86
一、王念孙与《汉隶拾遗》 87
二、段玉裁与《说文解字注》 108
三、程瑶田与《通艺录》 110
第二节 由博返约的史学家 111
一、钱大昕与《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112
二、王鸣盛与《蛾术篇》 126
第三节 衡贯古今的金石学家 127
一、王昶与《金石萃编》 127
二、钱坫与《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 131
三、钱泳的金石碑版跋款 132
四、钱绎与《小庐随笔》 133
五、毕沅与阮元的《山左金石志》 134
六、桂馥跋款 136
第四节 乾嘉学派研究金石学的传人 140
一、吴廷飏 141
二、刘熙载 144
三、陆增祥 147
四、翟云升 148
第四章 乾嘉以来的书法、篆刻创作的风格取向 152
第一节 写汉隶为主者 153
一、江苏籍书法家 154
二、客籍书法家 161
第二节 写篆为主者 173
一、江苏籍书法家 173
二、客籍书法家 177
第三节 篆隶兼写者 185
一、江苏籍书法家 186
二、客籍书法家 190
第四节 篆刻艺术两题 203
一、考据带来的新成果 203
二、新的篆刻流派形成 204
第五章 乾嘉学派与书法艺术的关联 213
第一节 对书法史的贡献 213
一、篆学的兴起与延伸 213
二、隶书研究的全面深入 218
三、北魏书风的勃兴 225
第二节 与往昔不同的书法理论 233
一、朴学与书法理论的交融 233
二、崇尚欧书为起点 234
三、推崇篆隶又重在汉碑 235
第三节 独特的书法美学 237
一、阮元是传统书法美学的叛逆者 239
二、包世臣的“气满说” 242
第四节 多种形式的书法批评 250
一、带有学术交流性质的批评 250
二、在“两论”前提下的批评 251
三、包世臣的品评 251
第六章 本专题研究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 255
第一节 学术地位与国内外影响 255
一、专论 256
二、传集 257
三、年谱 258
第二节 确立考据学成为后世学术研究的一种模式 258
一、正确应用考据学 259
二、受考据学熏染的晚清学者 260
三、考据学对现、当代的影响 267
第三节 北派书法的演绎、评估 268
一、康有为的个人见地 268
二、后世学人的评估 269
第四节 现实意义与思考 271
一、需要有当代意义的考据学 271
二、考据与校勘 271
三、要改变孤立的研究方法 272
四、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273
五、弘扬“校字如仇”的精神 274
后记 275
注释 278
参考文献表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