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住区户外环境的历史 1
1.1 传统聚居环境 2
1.1.1 永远的乌托邦——理想人居环境 2
1.1.2 传统聚居环境 4
1.2 西方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9
1.3 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49
1.3.1 中国传统居住环境 49
1.3.2 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50
二 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65
2.1 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66
2.1.1 残留的自然力 66
2.1.2 住区规划与空间形态 68
2.1.3 车行交通对住区环境的影响 73
2.2 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75
2.2.1 住区户外硬环境的特征 75
2.2.2 住区户外软环境的特征 77
三 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79
3.1 使用者的需求 80
3.1.1 需求 80
3.1.2 需求的复杂性 81
3.1.3 解析住区使用者对户外环境的需求 82
3.2 住区户外环境的多重价值取向 90
3.2.1 价值取向 90
3.2.2 人对住区户外环境的价值取向 91
3.2.3 “以人为本”的价值层次 93
3.2.4 价值取向的矛盾与冲突 95
3.2.5 住区户外环境的多种价值取向 102
3.3 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 129
3.3.1 住区户外场所、空间与人的行为 130
3.3.2 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解析 140
3.4 居民的参与和共享 146
3.4.1 公众参与的历史 146
3.4.2 公众参与的意义 149
3.4.3 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技术 149
3.4.4 居民参与住区建设和维护 153
3.4.5 尴尬的公众参与 156
3.5 邻里关系与社区归属感 158
3.5.1 社区与邻里关系 158
3.5.2 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159
3.5.3 社区归属感 165
3.5.4 设计促进邻里交往 168
3.6 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因素 175
四 新城市主义与我们的未来 181
4.1 新城市主义住区 182
4.2 新城市主义住区的特征 195
4.3 共享街道 200
4.4 “两难结构”之间的徘徊 203
4.5 新城市主义是否是我们的未来? 206
后记 208
参考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