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 1
1930s的启示 1
学苏联的反思 10
沿革 12
多模式办学 16
参考文献 17
2 教育思想 20
因材施教与自主选择 20
闪光点和群体特征 23
科学素养、学科交叉 25
再论学习与研究 28
参考文献 30
3 主要举措 32
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32
系主任嘉奖 34
基础学科论坛 36
社会实践 39
参考文献 42
附录1:第11届基础学科论坛投稿论文 42
附录2:第12届基础学科论坛工作文件;部分论坛场景、奖状;清华大学展板 61
4 课程设置 65
概论 65
公共基础 68
大学物理学 69
学科群基础课 71
广义相对论 73
科研训练与就业准备 74
参考文献 75
附录:教学概况INFORMATION OF STUDIES(1996) 76
5 师资队伍 103
能动的资源 103
专兼结合 105
教学团队 106
专家群体 109
各得其所 110
参考文献 111
6 教材建设 113
大学物理学 113
大学数学 高等数学 115
化学原理 117
特色教材 117
参考文献 120
7 研究型教学 122
开放、扩大视野 122
集成教学、传递思想 124
研究训练 125
互动、教学相长 126
参考文献 128
8 管理与资源 129
独立建制 129
教学特区 130
资源共享 132
瑕不掩瑜 134
参考文献 136
9 人才的群体特征 137
班有班风 137
关注社会心系科学 139
知识、能力结构丰富 141
基础研究有潜力 143
参考文献 145
附录:前几届学生发表论文的例子 147
附录 155
附录A 陈祖福文 155
附录B 学生名录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