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
一 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2
二 经济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14
三 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29
四 文化建设呈现勃勃生机 37
五 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45
第二篇 61
一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 61
(一)准确理解思想解放的科学内涵 61
(二)考察解放思想的四个维度 63
(三)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 72
(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75
二 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 79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79
(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84
(三)在改革开放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89
(四)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不断总结 94
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10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主体、类型和机制 106
(三)在现代化视野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14
(四)在创新实践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0
(五)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26
四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129
(二)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 13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容性分析 140
五 构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机制 145
(一)制度改进与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保障 146
(二)技术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基础 148
(三)要素价格市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 150
六 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152
(一)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152
(二)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157
(三)马克思主义主导作用的实现机制 160
(四)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164
第三篇 167
一 江苏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性跨越 167
(一)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 167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172
二 “苏南模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176
(一)“苏南模式”的兴起与演进 176
(二)“苏南模式”的新突破 181
(三)“新苏南模式”的成功启示 187
三 江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探索 192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江苏之路 192
(二)完善家庭承包制,推进新农村建设 197
(三)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01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203
(五)苏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207
(六)苏南地区农村改革的理论意义 211
四 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217
(一)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 217
(二)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推进体制创新 218
(三)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进行机制创新 221
五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与方式选择 223
(一)经济体制改革路径依赖的表现 223
(二)经济体制改革路径依赖产生的问题 226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选择 228
第四篇 230
一 发展民主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 230
(一)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启动改革开放的内驱力 230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232
(三)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人民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 233
(四)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235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 23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237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239
(三)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245
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亮点 248
(一)政府行政行为受民众启动的司法审判监督——1990年的《行政诉讼法》 248
(二)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重大变化——1995年的《国家赔偿法》 249
(三)合乎程序的管理更重要——1996年的《行政处罚法》 250
(四)转变政府职能,控制政府权力——2004年的《行政许可法》 251
(五)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2008年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52
四 和谐社会政府治理职能的让渡与回归 253
(一)政府职能的让渡 253
(二)政府治理职能的回归 255
(三)政府治理职能的实现路径 256
五 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设 257
(一)回应途径的拓展 258
(二)回应方式的更新 259
(三)回应流程的优化 260
六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与改革 262
(一)从制度上建设党 262
(二)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富有实际成效地建设党 266
(三)江苏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创新举措 269
(四)具有江苏特色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突破 274
第五篇 277
一 着力建设先进文化 277
(一)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 277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79
(三)“文化建设一定要把握时代精神” 280
(四)社会力量激活公共文化多元供给 281
二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0年 291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91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292
(三)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292
(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293
(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93
三 加快建立民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94
(一)确立完整目标——解决基本构架问题 295
(二)增强服务实力——解决物质支撑问题 296
(三)优化供给方式——解决均等配置问题 298
(四)履行政府职能——解决组织机制问题 299
四 “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 300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展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300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01
(三)“五有”是反映社会和谐本质属性的应有特征 302
五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304
(一)社会生产的全面性 305
(二)社会运行的和谐性 306
(三)社会福利的合理性 306
(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07
(五)社会建设的全球性 308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