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研究意义 1
二 理论回顾及研究综述 2
三 主旨、内容及创新 21
第一章 湘西概貌 35
第一节 自然生境 35
第二节 生计方式 39
一 农耕生计方式 39
二 工业化生计方式 47
三 后工业化生计方式:民族旅游业 49
第三节 经济社会状貌 51
一 经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51
二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52
三 社会结构重组、调整、改革稳步推进 54
四 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60
第四节 民族人口及分布格局 61
一 人口规模 61
二 民族构成 62
三 分布格局 62
第二章 土司时期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族群关系概要 65
第一节 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族群关系 65
一 土司时期土家族苗族在族群结构中的地位 65
二 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交往互动 70
三 土司时期土家族苗族族群边界的变化 72
第二节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族群关系 76
一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在族群结构中的地位演变 76
二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边界的变化 79
三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文化互动 83
第三章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 88
第一节 两族通婚 88
一 通婚的基本情况 89
二 族际通婚的基本分析 91
三 政府政策 94
四 公众态度 95
五 族际通婚中的文化互动 100
第二节 两族非正式组织的相互进入:社区中的社会交往 106
一 居住情况 107
二 同校情况 109
三 工作交往 115
四 消费格局 120
五 娱乐活动中的交往 122
六 宗教信仰活动中的交往:莲花庵、土地堂与天王庙 125
七 个人自发的社会交往:社交网络 131
第三节 政治领域的整合 133
一 土家族与苗族联合自治 133
二 两族干部交流 149
第四节 两族经济交往 154
一 农业生产中的互助与学习 154
二 墟场中的交易 155
三 新型产业中的合作 161
第五节 文化活动中的共同参与 165
一 共同参与民族节日:土苗同乐 165
二 两族文艺节目同台献艺:土风苗韵 171
第四章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认同 173
第一节 两族文化认同 173
一 对对方文化的了解 174
二 对对方文化的赞扬 184
三 对对方文化的借用 188
四 对自身文化不足的认识 198
第二节 两族文化的趋同 203
一 生产、生活习俗趋同 203
二 信仰文化中相同要素的增多 207
三 语言的一致化趋向 214
四 基层社会组织的一致化 219
五 苗族土家化与土家族苗化 225
第三节 两族文化认同增强的原因 235
一 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作用 235
二 民族文化保护政策 246
三 市场经济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251
四 文化生态的共生性的影响 253
五 旅游业发展对土家族、苗族文化的需求 256
六 学校教育的普及 259
七 人口流动性增强 261
第五章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偏见 264
第一节 苗族土家族彼此文化偏见的表现 264
一 偏见及其特征 264
二 苗族土家族彼此文化偏见的表现 267
第二节 文化偏见的中心 277
一 优秀文化事象的族属性争夺 277
二 对对方部分优势文化的否认 285
三 对对方落后文化要素的误读与泛读 291
第三节 文化偏见的原因 301
一 历史上民族隔阂的遗留 301
二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309
三 教育水平差异 313
四 政治资源占有不均衡 316
第六章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族群关系 326
第一节 族群边界变化 327
一 语言 327
二 风俗 336
三 信仰 352
四 当代族群文化边界的再创造 368
第二节 族群关系新格局 370
一 族群的法律身份与文化身份的错位 371
二 多民族成分家庭的增加 374
三 多民族家庭子女民族成分选择的多样化 376
第七章 多民族社区族群文化互动关系模式 379
第一节 汉文化在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中的作用 379
一 汉文化的传播与两族对汉文化的借用 380
二 汉文化在两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387
第二节 多维的族群关系模式 390
一 和谐与共生 391
二 竞争与冲突 399
三 族群关系走向:从“团体多元主义”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407
结语 对构建湘西和谐文化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考 412
一 反思:同化与多元化的博弈 412
二 对策 415
参考文献 422
后记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