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反思 1
实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演进过程的开放性 25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 33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 44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次生形态”——列宁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和历史地位 55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演进史上独具特色的“再生形态”——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特征 68
社会改革与社会开放理论的探讨 87
加强改革开放基础理论的研究 89
解放思想与“姓‘社’、姓‘资’”问题 93
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二重结构 97
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113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要素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124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理顺三大基本关系 136
论我国“三位一体”的生产关系结构改革 140
怎样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51
略论邓小平的社会改革观 157
社会主义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17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开放原理 185
开放问题和社会开放观 198
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211
略论邓小平的社会开放观 216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社会发展观 229
论社会主义原则与商品经济原则的统一 231
商品经济的二重性质和二重社会效应 241
关于认识商品经济社会效应的方法论问题 251
唯物史观与市场经济理论 25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体制改革 277
现阶段我国社会群体的分析 306
新兴的社会群体——企业家 317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廉政建设 329
论党在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执政考验 334
民主、集中及其同认识论的关系 350
社会主义社会机体活力问题论纲 358
治国安邦的重要战略方针 367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论纲 374
后记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