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的枝枝蔓蔓:一位中学校长的教育随想》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志江著
  • 出 版 社:北京:华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7527810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位中学校长的教育随想,分为六个章节。书稿中阐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与创新,师与生的关系,以及对教育的若干思考等等。体现了一位校长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

第一章 学校文化建设 1

第一节 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 1

一、SWOT综合战略分析 1

二、认识学校核心价值观 3

三、生命的意义 7

第二节 学校价值观 10

一、尊重 10

二、责任 11

三、创新 12

四、有关“尊重”的争议 13

五、尊重先于关爱 14

第三节 “我—你”式师生关系 18

一、学会尊重 18

二、彼此尊重 20

三、多元归因 21

四、注重细节 22

五、柔韧而坚强的心灵:2008届高三毕业典礼赠言 24

六、做真正的二中人:2008~2009第二学期开学典礼讲话 26

第四节 营造书香校园 29

一、背景 29

二、原因 31

三、方案 34

四、困难 37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39

第一节 整体理解教育,整体把握课程,整体推进改革 39

一、引子——从三点困惑谈起 39

二、整体理解教育 41

三、整体把握课程 43

四、整体推进改革 52

第二节 寻找生命的枝枝蔓蔓:“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刍议 58

一、引子 58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微观境遇 59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取向 61

四、综合素质评价保障机制的构建 74

五、综合素质评价的阶段性描述 76

第三节 二中向何方:校长任期目标责任书 78

一、学校现状分析 78

二、任期目标 83

三、任期目标年度分解 87

四、实施方案 89

第三章 校本课程开发 99

第一节 揭开校本课程面纱,走进课程开发殿堂 99

一、提出问题 99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102

三、体验与感悟 109

第二节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 110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110

二、狠抓校本课程实施 113

三、构建多元多维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120

四、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121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构想 122

一、忆往昔,看今朝 122

二、在反思中改进提高 126

第四节 为技术课程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131

一、技术课程与办学使命 131

二、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133

三、新加坡启示 133

第四章 校本培训 135

第一节 构建“一二三四五”科研模式 135

一、科研的重要性 135

二、一个转向 135

三、两个结合 136

四、三个整体 138

五、四班建设 142

六、五种机制 143

第二节 开启教育智慧,实现教育意义 145

一、“烛光与稻草”的启发 146

二、开启教育智慧 146

三、践行“烛光教育” 149

第三节 创新校本培训模式 152

一、反思教育意义 152

二、开展教育研讨 153

三、举办教育沙龙 154

四、为教师学习开绿灯 156

五、一次特殊的教师教育座谈会 157

第五章 对教育的若干思考 167

第一节 学校德育刍议 167

一、德育需要信仰 167

二、学校德育之魂 168

三、系列主题班会 169

四、学科课堂:学校德育主阵地 171

五、德育要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 171

第二节 新教育印象 175

一、我的阅读史 175

二、行动就有收获 176

三、新教育之真谛 179

四、学会阅读 180

五、“瘦、漏、透、皱、丑”:本色教育人生 183

第三节 开设研究型课程,改变教学旧观念 185

一、教育观 185

二、学生观 188

三、教育活动观 190

第四节 教育的“无知”与“无知之知” 190

一、教育之境界 190

二、教育之目的 192

三、突破思维智障 194

四、给“无知”留点空间 197

第五节 漫话“习惯” 200

一、正确认识习惯 200

二、养成写总结的习惯:与小宝谈话纪实 203

第六章 《教学勇气》阅读手记 207

第一节 源自心灵的教学 207

一、美好感觉 207

二、三个困惑 208

三、我是谁 209

四、教学之本质:超越技术 210

五、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12

六、与心灵导师相遇 215

第二节 一场伟大的战争:与数学相遇 217

一、痛苦的分裂 217

二、新教学模式 220

三、网上往来 223

第三节 教育之困惑 225

一、“狂风型”阻力和“游泳型”阻力 225

二、“问题”学生 226

三、教师内心的恐惧 229

四、教与学的悖论 231

参考文献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