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一、动物实验 3
二、临床观察 3
三、流行病学调查 3
第四节 学习病理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3
第二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 5
一、健康 5
二、疾病 5
三、亚健康 6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7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8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0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1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3
第一节 水、电解质的正常代谢 13
一、水的生理功能与水的平衡 13
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与电解质的平衡 15
三、体液的渗透压 16
四、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17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18
一、脱水 18
二、水中毒 21
第三节 水肿 22
一、水肿的发生机制 22
二、常见水肿的特点 24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 26
第四节 钾代谢紊乱 26
一、钾代谢及功能 26
二、低钾血症 27
三、高钾血症 30
第五节 镁代谢紊乱 31
一、低镁血症 31
二、高镁血症 33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35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来源及调节 35
一、酸、碱的概念 35
二、体内酸碱来源 36
三、体内酸碱平衡代偿调节机理 37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9
一、pH值和H+浓度 39
二、二氧化碳分压 40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40
四、缓冲碱 40
五、碱剩余和碱缺失 41
六、阴离子间隙 41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2
一、代谢性酸中毒 42
二、呼吸性酸中毒 46
三、代谢性碱中毒 48
四、呼吸性碱中毒 51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53
第五章 缺氧 54
第一节 概述 54
一、氧分压 54
二、氧容量 54
三、氧含量 54
四、氧饱和度 55
五、动静脉血氧差 55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 55
一、乏氧性缺氧 56
二、血液性缺氧 56
三、循环性缺氧 57
四、组织性缺氧 58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59
一、呼吸系统变化 59
二、循环系统变化 60
三、血液系统变化 61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61
五、组织与细胞变化 62
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 62
一、氧疗 62
二、氧中毒 62
第六章 发热 64
第一节 概述 64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65
一、发热的原因 65
二、发热的基本机制 67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与热代谢特点 68
一、体温上升期(寒战期) 68
二、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68
三、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69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69
一、功能变化 69
二、代谢变化 70
三、防御功能改变 70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71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71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71
第七章 应激 72
第一节 概述 72
一、应激的概念 72
二、应激原 72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73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73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76
三、应激时的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79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81
一、全身适应综合征 81
二、应激性溃疡 82
三、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83
四、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83
五、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84
第四节 应激的防治原则 85
第八章 休克 86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86
一、按休克的病因分类 86
二、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87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88
一、正常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88
二、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变化 89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的变化 94
一、细胞的损伤 94
二、代谢障碍 95
三、酸碱平衡紊乱 95
第四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95
一、心功能的改变 95
二、肾功能的改变 95
三、呼吸功能变化 96
四、脑功能变化 96
五、胃肠道和肝功能变化 96
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96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97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98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98
一、DIC的病因 98
二、DIC的发生机制 99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101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01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01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02
四、微循环障碍 102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 102
一、分期 102
二、分型 103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的功能代谢变化 103
一、出血 104
二、器官功能障碍 104
三、休克 104
四、贫血 105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105
一、防治原发病 105
二、改善微循环 105
三、重新建立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105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06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06
一、原因 106
二、影响因素 107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07
一、自由基的作用 108
二、钙超载 110
三、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的作用 112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113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13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14
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15
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15
第五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115
一、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 115
二、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115
三、清除自由基 116
四、减轻钙超载 116
第十一章 高血压 117
第一节 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17
一、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 118
二、急进型与缓进型高血压 118
三、收缩期与舒张期高血压 119
第二节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9
一、原发性高血压 119
二、继发性高血压 124
第三节 高血压对机体的影响 127
一、对心脏的影响 127
二、对大脑的影响 127
三、对肾脏的影响 128
四、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 128
第四节 高血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29
一、高血压的预防 129
二、高血压的治疗 129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 131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131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131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132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133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 135
一、心脏的代偿方式 135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调节 137
三、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138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40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机制 140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 141
三、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145
四、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146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147
一、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变化 147
二、肺呼吸功能的变化 149
三、其他器官的功能变化 150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51
一、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 151
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151
三、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 152
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 153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53
一、呼吸衰竭的病因 154
二、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155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164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64
二、呼吸系统变化 165
三、循环系统变化 166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67
五、肾功能变化 168
六、胃肠道变化 168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68
一、积极防治原发病 169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通气,降低PaCO2 169
三、提高PaO2 169
四、改善内环境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 169
第十四章 肝功能衰竭 170
第一节 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170
一、肝功能衰竭的病因 170
二、肝功能衰竭的分类 171
第二节 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171
一、物质代谢障碍 171
二、排泌功能障碍 172
三、凝血功能障碍 173
四、免疫功能障碍 173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173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74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 174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75
三、肝性脑病发生的常见诱因 178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79
一、消除诱因 179
二、降低血氨 179
三、增强正常神经递质的功能 179
第五节 肝肾综合征 180
一、肝肾综合征的概念及分类 180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180
第十五章 肾功能衰竭 182
第一节 肾功能衰竭的基本发病环节 182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183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184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185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185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186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87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基础 189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191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191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192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过程 192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93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机能及代谢的变化 194
第四节 尿毒症 197
一、尿毒症引起的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197
二、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199
三、防治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200
第十六章 肿瘤 202
第一节 肿瘤病因学 202
一、化学致癌因素 202
二、物理致癌因素 203
三、生物致癌因素 204
四、遗传因素 204
第二节 肿瘤发病学 205
一、癌基因与肿瘤 205
二、抑癌基因与肿瘤 206
三、DNA错配修复基因与肿瘤 207
四、代谢酶基因与肿瘤 208
第三节 肿瘤转移 210
一、肿瘤转移的细胞机制 211
二、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