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辽中县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县情环境与评价 1
一、基本情况 1
二、自然资源系统分析 1
三、经济系统分析 2
四、社会系统分析 5
五、生态系统分析 5
六、消费结构分析 6
七、综合分析与评价 6
第二部分 经济发展方针与战略目标 7
一、经济发展方针 7
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9
三、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11
四、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步骤 11
第三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 12
一、经济发展综合指标 12
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指标 14
三、产业发展指标 16
四、人均占有经济与生活指标水平 18
五、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9
六、小康水平主要指标 20
第四部分 生产力布局 21
一、生产力总体布局 21
二、生产力区域布局 22
三、重点项目布局 23
第五部分 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供需平衡的评估 24
一、经济发展速度 24
二、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 25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6
四、粮油生产的合理分配 27
五、电力生产的最佳配置 29
六、资金的有效保证 29
七、劳动力资源的合理转移 31
八、科技队伍的合理结构 32
九、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3
十、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 34
第六部分 建立“城郊型”经济体系,以外向型为突破口,促进城乡一体化 35
一、“城郊型”经济特征与地位 35
二、建立“城郊型”经济体系 35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6
四、深化改革,创造优惠环境 37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37
第七部分 实现发展规划的主要对策 38
一、把改革开放放在首位 38
二、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38
三、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 38
四、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39
五、建立和完善“八大”服务体系,有系统、有步骤抓好规划的实施 39
六、积极扶助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走共同富裕道路 39
七、努力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 40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0
第二篇 新民县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环境系统分析与评价 41
一、基本情况 41
二、自然资源系统分析 41
三、社会环境系统分析 42
四、综合分析与评价 44
第二部分 经济发展战略 46
一、制定经济增长速度 46
二、经济发展方针 46
三、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6
四、战略重点 48
五、战略步骤 48
六、战略措施 49
第三部分 指标体系 50
一、经济发展指标 50
二、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53
三、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54
四、生态指标 54
第四部分 地区经济结构与布局 54
一、地区经济结构与特点 54
二、生产力布局 55
三、城镇建设与布局 59
第五部分 社会经济资源供需平衡与评估 59
一、经济发展速度 59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60
三、科学使用与分配物力资源 62
四、有效使用现有财力资源 63
五、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63
第六部分 规划实施对策 64
一、依靠政策、法规,深入改革开放 64
二、应用科学技术,加强横向经济联系 64
三、强化农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 64
四、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利用资源 64
五、增加智力投资,提高全民素质 65
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持资源、人口平衡 65
七、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完善服务体系 65
八、改造环境,建设文明社会 66
第三篇 苏家屯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环境评价 67
一、自然资源评价 67
二、经济资源 69
三、社会条件评价 71
四、产业结构现状 71
五、综合评价 72
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 74
一、战略重点 74
二、战略步骤 75
三、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 76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和生产力布局 76
一、发展目标 76
二、生产力布局 87
第四部分 综合平衡 90
一、积累与消费平衡 90
二、资金供需平衡 91
三、粮食平衡 92
四、水资源平衡 93
五、用电量平衡 94
六、土地资源利用平衡 95
七、土壤生态平衡 96
八、劳动力资源平衡 97
第五部分 发展方针和主要对策 98
一、发展方针 98
二、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 99
第六部分 主要开发建设项目 104
第四篇 东陵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区情与评价 107
一、基本概况 107
二、自然经济条件 107
三、社会条件和经济资源 108
第二部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113
一、战略方针和目标 113
二、具体战略目标 113
三、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及布局 115
四、实施战略步骤 119
第三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 120
一、综合发展指标 120
二、产业发展指标 120
三、财政、工商、税收、金融、保险 126
四、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27
五、人民生活消费及人均占有经济指标 129
六、生态环境规划 130
第四部分 主要资源条件需求平衡 130
一、土地资源的平衡 131
二、水资源的平衡 131
三、电力的平衡 131
四、建设资金的平衡 132
五、劳动力资源的平衡 133
六、粮油生产需求平衡 134
第五部分 主要战略对策 135
一、以搞活经济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加速改革进程 135
二、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35
三、大力发展横向联合,加快全区城乡经济的发展 136
四、推进企业管理进步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37
五、树立商品经济观点,疏通流通渠道,进一步搞活商业,活跃城乡市场 137
六、依靠科学技术,发掘人才资源,促进经济飞速发展 137
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促进经济振兴 137
八、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领导机关办事效率 138
第五篇 新城子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区情与评价 139
一、基本情况 139
二、自然资源优势 139
三、经济条件分析 141
四、社会条件分析 144
五、生态环境分析 145
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145
一、规划原则 145
二、规划前提 146
三、总体战略思想 146
四、发展目标 146
五、指标体系 148
六、实施步骤 160
第三部分 建设布局 161
一、总体布局 161
二、专业布局 161
三、区域布局 164
第四部分 重点项目 165
一、农业项目 165
二、工业项目 166
三、电力工程 167
四、公路工程 167
五、文教卫生 167
六、城镇建设 168
第五部分 综合平衡 168
一、总体平衡 168
二、专项平衡分述 171
第六部分 实施规划主要措施 181
一、深化改革,搞活经济 181
二、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181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182
四、加强宏观控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82
五、建立和完善多功能服务体系 183
六、扶持贫困地区共同致富 183
七、转变思想,建立新的工作秩序 183
八、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83
第六篇 于洪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环境评价 185
一、有利条件 185
二、不利因素 187
第二部分 三次产业现状分析 187
一、三次产业的发展 188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189
三、横向比较 190
第三部分 发展指标预测 190
一、方法和内容 190
二、指标预测 191
第四部分 综合发展规划 195
一、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195
二、指标体系 196
三、规划指标 196
四、资源供求平衡 199
第五部分 实现规划的对策 201
一、深化经济体制配套改革,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201
二、合理利用开发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202
三、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 205
四、加强商品基地建设,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206
五、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增强生产发展后劲 206
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208
七、发展科技文教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09
附 沈阳市农村县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数学模型系统总体设计 211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1986〕18号 219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1986〕70号 221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沈政办发〔1987〕11号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