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人类学视野中的华南紫村 1
二 海外人类学华南研究的拓展 7
三 波特夫妇广东茶山调查的回应 11
四 人类学点线面研究模式的尝试 14
五 “民生”、“民心”概念的提升 17
六 调查研究的过程 28
第一章 紫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根基 31
一 紫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31
二 文化传播与涵化 36
三 紫村诸族群的综合素质 41
四 紫村、蓝村社会文化根基比较研究 44
第二章 紫村的婚姻家庭与宗族形态 48
一 紫村的婚姻习俗与婚姻惯制 49
二 从家庭形态看紫村人的生存境况 58
三 紫村宗族制度与行事伦理 61
四 蓝村紫村宗族形态比较研究 68
第三章 人生旅程的人类学观察 75
一 紫村人的一天 76
二 紫村人的一年 78
三 紫村人的一生 82
四 紫村名人之人生旅程 85
第四章 紫村族群生存品位分析 90
一 生活来源:生存品位的经济基础 90
二 生存压力:从生活负担看生存品位 97
三 作为参照的蓝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100
四 多维透视:人类学理论的解释 110
第五章 改变生存境况的执著探索 115
一 国家权力网络的统摄与经营 116
二 民众的探索及其经历的模式 122
三 后现代生态文明时代的跃迁机遇 125
四 指导变迁理论的切入途径 129
第六章 紫村的教育与人格塑造 137
一 社会变迁中的紫村教育 137
二 多重视野中的紫村教育 143
三 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 147
第七章 宗教信仰的传承和演化 159
一 祖先崇拜与风水信仰 159
二 紫村壮族师公教的传承 165
三 宗教功能与心智澄明 170
四 社会调控与心灵超升 173
第八章 精神生活与情感表述 180
一 闲暇消遣的意蕴 181
二 情感表述的方式 187
三 精神生活的充实 194
第九章 族群认同与文化精神 200
一 族群心理的认同 201
二 信念系统的整合 209
三 文化观念的变迁 212
四 文化精神的展现 216
第十章 民心调适与人文提升 222
一 民心现状的探视 222
二 民心调适的机制 226
三 日本地域文化营造理论的借鉴 231
四 生态文明与精神结构的重建 235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