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志义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0
  • ISBN:14119·935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的历史及其展望 1

一、细胞毒素类药物 3

(一)氯乙胺基类 5

(二)甲基磺酸酯基类 11

(三)乙烯亚胺基类 11

二、抗新陈代谢类药物 12

(一)抗叶酸类药物 15

(二)抗嘌呤类药物 15

(三)抗嘧啶类药物 16

(四)抗氨基酸类药物 16

(五)抗维生素类药物 17

三、抗菌素类药物 18

(一)嘌呤霉素 19

(二)放线菌素D 19

(三)Carcinophylin 20

四、杂类 21

(一)多糖类和毒素类 21

(二)植物制剂类 22

(三)尿制剂类 25

(四)氨基甲酸酯类 25

五、内分泌制剂 25

第二章 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计划 27

一、淋巴系统肿瘤的治疗原则 29

二、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33

(一)急性或亚急性白血病组 34

(二)慢性白血病组 35

三、癌症及肉瘤的治疗计划 37

(一)与放射治疗的配合方面 40

(二)与手术治疗合并应用方面 40

(三)单独应用方面 41

第二篇 细胞毒素类药物 45

第三章 氮芥 45

一、绪论 45

二、氮芥的作用机制 48

(一)化学作用 48

(二)药理作用 49

三、氮芥对各种器官的损害作用 53

(一)对皮肤及其附件 53

(二)对血浆的影响 53

(三)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54

(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55

(五)对胃肠系统的影响 57

(六)对肝脏及胰脏的影响 58

(七)对肾脏的影响 58

(八)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59

(九)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59

(十)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60

(十一)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60

四、临床上氮芥的毒性反应综述 60

(一)局部反应 60

(二)全身反应 61

五、氮芥的应用方法及剂量 62

(一)静脉注射 62

(二)动脉注射 65

(三)局部注射(胸膜腔内注射) 70

六、氮芥毒性作用的对策 72

(一)研究各种氮芥类的新化合物 72

(二)研究和改进氮芥的应用方法 72

(三)某些药物的氮芥保护作用 72

(四)总结 74

七、临床应用 76

(一)何杰金氏病 76

(二)淋巴肉瘤 79

(三)白血病 81

(四)肺癌 86

(五)盆腔内肿瘤 87

(六)绒毛膜癌 88

第四章 氧化氮芥 92

一、引言 92

二、药理学 93

三、毒性作用 96

四、毒性反应的对策 98

五、剂量和用法 99

六、临床应用 100

第五章 芳香族氮芥脂肪酸衍生物 102

一、引言 102

二、毒性作用 103

(一)对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 103

(二)其他反应 106

三、应用方法和剂量 108

四、临床应用 109

第六章 氮芥的苯丙氨酸衍生物 116

一、药理学 117

二、毒性作用 120

(一)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120

(二)对胃肠系统的影响 120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20

三、用法及剂量 121

四、临床应用 122

第七章 三乙烯三聚氰胺 125

一、引言 125

二、药理学 126

(一)T E M.对正常组织器官的作用 126

(二)T E M对组织培养的作用 127

(三)T EM对实验肿瘤的作用 129

三、毒性作用 130

(一)胃肠道的反应 130

(二)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130

(三)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131

四、毒性反应的对策 132

(一)预防方面 132

(二)对各种反应的措施 133

五、剂量和用法 134

(一)静脉注射法 134

(二)口服法 134

六、临床应用 135

(一)何杰金氏病 136

(二)淋巴肉瘤 136

(三)白血病 137

(四)视网膜母细胞瘤 137

(五)其他恶性肿瘤 138

第八章 磷酰胺类化合物 141

Ⅰ.三乙烯磷酰胺 145

一、药理学 145

二、毒性作用 147

三、剂量和用法 148

四、临床应用 149

(一)急性白血病 149

(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149

(三)其他恶性肿瘤 149

(四)何杰金氏病 149

(五)淋巴肉瘤 150

(六)神经母细胞瘤 150

(七)黑色素瘤 150

Ⅱ.三乙烯硫代磷酰胺 150

一、毒性作用 151

(一)临床症状方面 151

(二)造血系统方面 151

(三)其他毒性反应 154

二、毒性反应的对策 155

三、剂量和用法 156

(一)短程疗法 157

(二)持续疗法 157

(三)一次大剂量疗法 157

四、临床应用 158

(一)卵巢肿瘤 158

(二)乳癌 160

(三)白血病 164

(四)其他恶性肿瘤 165

第九章 乙烯亚胺苯二酮衍生物 167

一、药理学 168

二、毒性作用 169

(一)对胃肠系统的影响 170

(二)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170

(三)对血管的影响 171

三、应用方法及剂量 171

(一)口服 171

(二)静脉注射 171

(三)腔内注射 172

(四)局部肿瘤内注射 172

(五)局部涂布药物 172

四、临床应用 173

第十章 磺酸酯类药物 176

一、导言 176

二、Myleran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 178

三、毒性作用 179

四、应用方法 179

(一)短期大剂量一次或分次疗法 179

(二)分次疗法 180

(三)持续小剂量治疗法 181

五、抗药性问题 182

(一)急性发生的抗药性 182

(二)延迟性抗药性的发生 182

六、抗药性的对策 183

七、临床应用 183

(一)临床症状方面 184

(二)体检方面 184

(三)血液学方面的改变 185

八、总结 188

(一)与放射治疗的比较 189

(二)对具有放射抵抗性病例的疗效 189

(三)与其他化学药物的比较 190

第十一章 氨基甲酸酯类药物 192

一、作用机制 193

二、毒性作用 194

(一)胃肠系统方面 194

(二)精神和神经系统方面 194

(三)造血系统方面 194

三、应用方法及剂量 195

四、临床应用 197

(一)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197

(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197

(三)多发性骨髓瘤 197

(四)急性白血病 199

(五)其他肿瘤 199

第三篇 抗新陈代谢类药物 201

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201

一、核酸的种类及其成分 201

(一)核糖核酸 201

(二)脱羟核糖核酸 201

二、核酸的生物合成 206

(一)嘧啶的生物合成 206

(二)嘌呤的生物合成 210

(三)核酸或多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18

第十三章抗叶酸药物 220

一、导言 220

二、抗叶酸药物的种类 221

三、抗叶酸药物对动物实验肿瘤的作用 224

四、抗叶酸药物的毒性作用 226

(一)粘膜炎和腹泻 228

(二)骨髓机能障碍 228

(三)秃发 228

(四)皮肤发疹 228

(五)黄疸 229

(六)出血 229

五、抗叶酸药物毒性作用的对策 230

六、抗叶酸药物对各组织器官和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 235

(一)骨髓 236

(二)粘膜溃疡 236

(三)溃疡性结肠炎 236

(四)对肿瘤组织的影响 237

七、应用方法 239

八、临床应用 240

(一)急性白血病 240

(二)对实质性恶性肿瘤的作用 244

第十四章6-巯基嘌呤 248

一、导言 248

二、药理学 250

三、毒性作用 252

(一)骨髓抑止作用 252

(二)口腔炎 253

(三)胃肠道毒性作用 253

(四)其他毒性作用 253

四、剂量及用法 253

(一)短程治疗法 254

(二)分次治疗法 254

(三)持续治疗法 255

五、关于抗药性的问题 256

六、关于合并顺序应用抗新陈代谢药物和类固醇激素的问题 256

七、临床应用 258

(一)急性白血病 258

(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259

(三)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262

(四)恶性淋巴瘤 262

(五)多发性骨髓瘤 262

(六)其他癌症 263

八、总结 263

第十五章 偶氮鸟(粪)嘌呤 267

一、导言 267

二、毒性作用 269

(一)皮肤发疹 269

(二)恶心和呕吐 269

三、剂量和用法 269

四、临床应用 270

(一)脑神经胶质细胞瘤 270

(二)白血病 271

(三)其他癌症 273

第四篇 抗菌素类药物 275

第十六章 放线菌素类抗菌素 275

Ⅰ.放线菌素C 276

一、药理学 276

二、毒性作用 278

(一)局部作用 278

(二)胃肠系统的作用 279

(三)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280

(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80

三、应用方法 280

四、临床应用 281

(一)何杰金氏病 282

(二)淋巴肉瘤 283

(三)白血病 284

(四)其他癌症 284

(五)精原细胞瘤 284

Ⅱ.放线菌素K 284

一、药理学 285

(一)放线菌素K的毒性作用 285

(二)放线菌素K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 285

(三)放线菌素K对动物实验肿瘤的作用 286

(四)放线菌素K的作用机制 286

二、应用方法及剂量 287

三、毒性反应 287

(一)症状方面 287

(二)造血系统方面 288

(三)口腔炎反应 289

(四)局部反应 289

四、临床应用 289

第十七章 重氮丝氨酸 291

一、毒性作用 291

(一)重氮丝氨酸在动物实验中的毒性作用 291

(二)重氮丝氨酸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292

(三)重氮丝氨酸的作用机制 294

二、应用方法和剂量 294

三、临床应用 295

第十八章 溶肉瘤霉素 297

一、药理学 297

二、溶肉瘤霉素对动物实验肿瘤的抗肿瘤作用 299

三、剂量、用法及其毒性反应 300

四、临床应用 300

第五篇 恶性肿瘤的内分泌治疗 302

第十九章 内分泌学的一般概念 302

一、脑垂体 304

二、肾上腺 308

(一)肾上腺髓质部 308

(二)肾上腺皮质部 309

三、甲状腺 313

四、性腺 314

第二十章 激素与肿瘤 317

一、垂体与各内分泌腺间的相互关系的致肿瘤情况 318

(一)卵巢肿瘤 319

(二)甲状腺肿瘤 319

(三)肾上腺肿瘤 320

(四)垂体肿瘤 321

二、女性素的致癌作用 322

(一)乳癌 322

(二)睾丸肿瘤 323

(三)子宫和阴道肿瘤 323

(四)白血病 324

(五)垂体肿瘤 325

(六)肝肿瘤 325

第二十一章 应用内分泌治疗乳癌 328

一、引言 328

二、内分泌系统与乳腺的关系 329

三、应用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 331

四、女性素治疗乳癌 331

(一)女性素的作用机制 332

(二)适应症 333

(三)女性素治疗的效果 334

(四)应用女性素的并发症 335

(五)剂量 337

五、男性素治疗乳癌 337

(一)男性素的作用机制 337

(二)男性素治疗的效果 338

(三)男性素所引起的并发症 341

(四)应用男性素的方法 343

六、人工绝经治疗乳癌 344

(一)历史回顾 344

(二)人工绝经的方法 345

(三)人工绝经的并发症 347

(四)人工绝经的适应症 348

七、肾上腺皮质素治疗晚期乳癌 348

(一)应用皮质素的适应症 349

(二)治疗效果 349

(三)并发症 349

(四)应用方法 350

八、肾上腺摘除术 350

(一)肾上腺摘除术的适应症 351

(二)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 351

(三)肾上腺摘除术的疗效和并发症 352

九、垂体摘除术 353

(一)抑止垂体机能的方法 353

(二)垂体摘除术的疗效 356

(三)垂体摘除术的适应症 357

(四)垂体摘除术的并发症 357

十、总结 359

十一、应用内分泌治疗晚期乳癌的计划 362

(一)月经尚未停止或月经停止不满五年的病人 362

(二)月经停止五年以上的病人 363

(三)男性乳癌患者 363

(四)转移灶应用其他治疗比应用内分泌治疗效好的一些情况 363

第二十二章 应用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 369

一、内分泌系统与前列腺的关系 369

二、人工去势或女性素控制前列腺癌的机制 371

(一)人工去势的作用 371

(二)女性素的作用 372

(三)内分泌测定 372

三、睾丸摘除术治疗前列腺癌 373

四、女性素治疗前列腺癌 374

(一)女性素的应用剂量 374

(二)应用女性素治疗的副作用 375

五、人工去势和女性素合并应用 376

六、肾上腺摘除术治疗前列腺癌 379

七、肾上腺皮质类激素治疗前列腺癌 380

八、垂体摘除术治疗前列腺癌 380

九、前列腺癌的分期 381

十、前列腺癌的自然发展情况 382

十一、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疗效 382

第二十三章 应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治疗恶性肿瘤 389

一、引言 389

二、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390

三、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的生理病理学 391

(一)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391

(二)对糖代谢的影响 391

(三)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392

(四)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 393

(五)对骨质的影响 393

(六)对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和结缔组织的影响 393

(七)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394

四、各种肾上腺皮质类激素 394

(一)皮质素 394

(二)氢化皮质素 395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395

(四)脱氢皮质素和脱氢氢化皮质素 396

五、肾上腺皮质类激素对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 397

(一)对癌症的影响 398

(二)对造血系统肿瘤类的作用 398

六、应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的并发症 399

(一)电解质代谢的紊乱 399

(二)糖类代谢的紊乱 400

(三)精神状态的改变 400

(四)改变炎症性病灶的反应 401

(五)柯兴氏综合征 401

(六)性改变 402

七、应用方法和计划 402

八、临床应用 404

(一)急性白血病 404

(二)恶性淋巴瘤 407

(三)其他恶性肿瘤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