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视角与研究价值 1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把握与文献梳理 5
一、关于原生态文化的研究现状 6
二、关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研究现状 10
三、关于鄂伦春文化的研究现状 12
第三节 理论运用与研究方法 15
一、文化生态学理论 15
二、四种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18
第四节 基本思路框架与重点、难点 21
一、思路框架的直观描述 21
二、主要内容 21
三、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 24
第一章 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对鄂伦春族历史的考察 27
第一节 族称与族源探微 28
一、族称 28
二、族源 30
第二节 原始的渔猎经济与社会组织 33
一、原始的渔猎经济 33
二、传统的社会组织 37
第三节 古朴的风尚信仰 39
一、淳朴的道德风尚 40
二、古老的宗教信仰 40
三、不屈的民族 43
第二章 渔猎文化——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 46
第一节 对渔猎文化的再认识 46
一、渔猎文化: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与最持久的生存方式 47
二、渔猎文化:对自然非破坏性的生存要义 50
三、渔猎文化:以万物有灵的视角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53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文化形态 57
一、生态环境是文化形态产生的必要条件 57
二、承载渔猎文化的地理环境 59
三、渔猎文化的特征 62
第三节 渔猎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68
一、渔猎文化:特定环境中的文化模式 69
二、渔猎文化:亲和自然的文化理念 70
三、渔猎民族的发明创造 70
第三章 人与自然共生的魅力——鄂伦春原生态文化扫描 79
第一节 居住文化——与天地山林融为一体的生存理念 79
一、依山傍水,便于出猎 81
二、快速搭建,易于拆迁 82
三、沟通天地,与日月星辰对话 85
四、尊长敬神、设立禁忌 88
第二节 图腾文化——人类远古美好的幻想 93
一、鄂伦春族图腾文化扫描 93
二、鄂伦春族图腾文化深层分析 100
三、鄂伦春族图腾文化的现代启示 103
第三节 萨满文化——人类童年时代的心灵发展轨迹 105
一、“萨满”及其职能 107
二、鄂伦春萨满文化遗存扫描 111
三、萨满教局部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的关系 121
第四节 桦皮文化——民族古老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延伸 123
一、彰显智慧的劳动创造 125
二、承载审美理念与精神寄托 128
三、古老桦皮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延伸 130
第四章 以开放的本土意识兼容陌生文化 137
第一节 满清政府统治政策与民族文化间的主动融合 138
一、“布哈特八旗”——鄂伦春与内地连接的纽带 138
二、“弃猎归农”的失败与成功 141
三、“谙达”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142
四、“黄金之路”的开发与“历史幽静后院”的结束 14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政策对民族文化融合的促进 147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鄂伦春族的现实状况 147
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148
三、开发边疆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151
四、全面禁猎与鄂伦春传统文化的濒危 152
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融合浪潮 154
第三节 相邻民族间的文化互动 155
一、共同地域环境中的共时存在及文化的融合与变革 155
二、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传入 157
三、语言的相近是相邻民族文化相似的一个原因 160
第四节 不同阶段的教育对鄂伦春族文化演进的促进作用 161
第五章 传承与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课题 167
第一节文化多样性与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167
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167
二、鄂伦春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170
第二节 民族政策与民族文化复兴 173
一、文化尊重是文化保护的前提 173
二、政策的持续稳定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175
三、“照顾”及加速“城市化”未必是文化保护的良策 177
四、政策保障机制的强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希望 179
第三节 鄂伦春族原生态文化的静态与动态保护 180
一、民族博物馆与民俗文化生态村的建立 180
二、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共赢 185
第六章 田野手记 192
第一节 与加格达奇文化界人士座谈 192
第二节 与塔河文化界人士座谈 203
第三节 访桦皮文化传承人郭宝林 217
第四节 访鄂伦春最后一个萨满——关扣尼 224
第五节 访白银纳乡委书记邢雪松 231
第六节 访鄂伦春民间艺人关桃芳 235
第七节 赵晓澄谈走出大山的民族 239
附录1参考文献 246
附录2图片说明 250
附录3 255
鄂伦春族图腾文化:人类远古的幻想和寄托 255
开放的本土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黑龙江三小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 264
从图腾神话感悟古人对自然的尊崇与敬畏——以黑龙江三小民族为例 280
记录人类童年时代心灵发展轨迹——鄂伦春萨满文化研究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