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权概述 1
一、人权的内涵 1
(一)人权之于人的意义 3
(二)自由、平等——人权的核心价值 8
(三)主体的普遍性——人权不移的属性 17
二、必须澄清的几种误读 20
(一)人权是一个谎言 20
(二)人权仅仅来源于人的社会性 21
(三)人权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根本冲突 24
(四)人权仅指法律性人权 26
第二章 人权与教育的关系 29
一、教育是一项人权 29
二、教育可以提升人权 31
(一)教育的宣导性功能 31
(二)教育实现人权的功能 32
三、人权与教育同具“文化性格” 35
(一)人权主体与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一定文化中的存在 35
(二)文化传统对人权与教育有着一致的影响 36
(三)不同的文化属性对人权和教育的影响各不相同 38
四、人权、教育同受社会影响 41
(一)人权、教育与政治同构 41
(二)人权、教育与经济同构 43
第三章 人权教育 45
一、人权教育的基本理念:历史的钩沉 45
(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陶行知的实践 46
(二)追求平等的教育:孔子的探索 50
(三)对自由教育的追求:卢梭的信念 54
(四)崇尚民主的教育:杜威的实践 58
二、人权教育的内涵 62
(一)人权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 64
(二)人权教育是关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的启蒙教育 66
(三)人权教育是尊重人权的教育 68
(四)人权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人权理想的教育 71
三、人权教育的基本指向 73
(一)指向人权意识的普及与提高 73
(二)指向教育过程的合人权性 75
(三)指向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77
第四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上) 80
一、生 83
(一)毁灭的生灵:生命权的漠视者 83
(二)沉默的羔羊:权利意识沦丧的被压迫者 85
二、师与生 87
(一)作为物品的隐喻 87
(二)作为动物的隐喻 90
(三)作为机器的隐喻 97
(四)作为次等人的隐喻 105
三、校与生 107
(一)仪式的规训 107
(二)校规的失范 108
(三)时空的控制 112
(四)等级的谋划 116
第五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下) 119
一、城与乡 120
二、校与校 124
三、生与生 128
四、男与女 132
第六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归因分析 136
一、传统文化层面 136
(一)皇权至上造就了等级森严的政治文化 137
(二)伦理本位养成了权利意识缺乏的民族性格 137
(三)伦理思维的局限——主体性概念的缺席 140
二、制度层面 142
(一)意识形态规约的偏颇 143
(二)制度伦理性的缺失 151
(三)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155
三、教育观念层面 158
(一)教育就是“管教” 158
(二)教育就是赋予人谋生的本领 159
(三)教育应该产业化 161
四、进一步的追问:工具理性的膨胀 164
(一)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 165
(二)人成为社会“欲望”的工具 167
(三)教育研究走向工具主义 170
第七章 人权教育的多维策略 173
一、他者的借鉴 174
(一)人权教育在美国 174
(二)人权教育在德奥 176
(三)共性的归纳 178
二、观念的变革 179
(一)主体观:追求人权主体的普遍性 179
(二)自由观:以谋求个性自由为核心 182
(三)平等观:力求平等与效率的统一 190
(四)道德观:“权利伦理”与“义务伦理”统一下的偏移 193
三、制度的创新 195
(一)制度的预期 195
(二)制度的回归 198
(三)制度的转换 200
(四)学校制度的建构 203
四、实践的转向 208
(一)重新厘定教育目的 208
(二)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策略 213
(三)正确发掘课程文本 217
(四)提升教师人权意识 219
主要参考文献 221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