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启源卷之上 1
一、天地六位藏象图 3
二、手足阴阳 4
(一)手足三阴三阳 4
(二)手三阴三阳 4
(三)足三阴三阳 5
三、五脏六腑脉证法 5
(一)肝之经 5
(二)胆之经 8
(三)心之经 9
(四)小肠经 13
(五)脾之经 15
(六)胃之经 19
(七)心包络 21
(八)三焦 22
(九)肺之经 24
(十)大肠经 28
(十一)肾之经 30
(十二)膀胱经 34
四、三才治法 36
五、三感之病 37
六、四因感病 38
七、五郁之病注云:五运之法也。 38
八、六气主治要法 40
九、主治心法 43
(一)随证治病用药 43
(二)用药凡例 46
(三)解利外感 48
(四)伤寒热食物 49
(五)目疾 49
(六)泻痢水泄 50
(七)中风 51
(八)破伤风 51
(九)破伤中风法 52
(十)疮疡 52
(十一)妇人 53
(十二)小儿 54
(十三)潮热 55
(十四)咳嗽 55
(十五)五脏补泻法 55
医学启源卷之中 57
十、《内经》主治备要 59
(一)五运主病 59
(二)六气为病 59
(三)五运病解 60
(四)六气病解 62
十一、六气方治 84
(一)风 凡十二方 84
(二)暑热 凡十方 92
(三)湿土 凡九方 96
(四)火 凡十方 101
(五)燥 凡十方 108
(六)寒水 凡十一方 114
医学启源卷之下 119
十二、用药备旨 121
(一)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121
(二)药性要旨 123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123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124
(五)治法纲要 125
(六)用药用方辨 126
(七)去脏腑之火 126
(八)各经引用 127
(九)五味所用 127
(十)用药各定分两 127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128
(十二)药用根梢法 128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129
(十四)七神 129
(十五)制方法 129
(十六)?咀药味 131
(十七)药类法象 132
1.风升生 凡二十味 132
2.热浮长 凡二十味 139
3.湿化成 凡二十一味 145
4.燥降收 凡二十一味 152
5.寒沉藏 凡二十三味 158
6.续添 凡四味 165
(十八)法象余品 凡三十四味 166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附汤例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