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思法主编;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24054283
  • 页数:1145 页
图书介绍:本志包括行政建置、自然地理、自然灾害、人口、经济管理、农业、水利、食品、交通、邮电、商贸、财政金融等31篇内容。

概述 1

大事记 11

第一篇 行政建置第一章 位置境域 63

第一节 位置 63

第二节 县域变迁 63

第三节 县治沿革 66

第二章 行政区划 69

第一节 唐宋区划 69

第二节 明清区划 70

第三节 民国区划 71

第四节 建国后区划 73

第三章 村镇 74

第一节 集镇 74

第二节 村落 77

第二篇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 97

第一节 构造 97

第二节 地层 98

第二章 地貌 102

第一节 南部平原 102

第二节 北部台原 103

第三节 西北山原 105

第三章 气候 105

第一节 光照 106

第二节 气温 108

第三节 地温 109

第四节 降水 110

第五节 湿度 112

第六节 风、霜 112

第四章 水文 113

第一节 地表水 113

第二节 地下水 116

第五章 士壤 118

第一节 灌淤土 119

第二节 ?土 120

第三节 黄土 121

第四节 红土 122

第五节 其它土 122

第六章 植被 123

第一节 低山植被区 123

第二节 台原植被区 124

第三节 平原植被区 125

第七章 动物 126

第一节 兽类 126

第二节 禽类 127

第三节 虫类 127

第四节 鱼类 127

第八章 矿物 127

第三篇 自然灾害第一章 旱灾 131

第一节 干旱 131

第二节 干热风 133

第三节 历代旱灾简记 133

第二章 水灾 136

第一节 连阴雨 136

第二节 暴雨 137

第三节 历代水灾简记 137

第三章 其它气象灾害 142

第一节 大风 142

第二节 冰雹 142

第三节 霜冻 144

第四章 地质灾害 145

第一节 地震 145

第二节 土体滑塌 147

第五章 火灾 148

第一节 火药厂爆炸 149

第二节 俱乐部失火 149

第三节 千吨油罐爆炸 150

第四节 山林起火 150

第五节 木工房着火 150

第六章 抗灾救灾 151

第一节 防抗措施 151

第二节 灾害救济 152

第四篇 人口 159

第一章 人口源流 159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64

第一节 年龄、性别 164

第二节 社会构成 171

第三节 地域分布 175

第三章 人口变动 176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76

第二节 机械变动 177

第四章 人口管理 182

第一节 清厘人口 182

第二节 编查户口 183

第三节 户口登记 184

第四节 人口普查 184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187

第一节 婚姻 187

第二节 家庭 188

第六章 计划生育 190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0

第二节 宣传教育 191

第三节 节育绝育 192

第四节 晚婚晚育 192

第五节 奖惩条例 193

第七章 人口与土地 195

第一节 土地总量与等级 195

第二节 土地使用与变化 196

第三节 土地管理与成效 198

第五篇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203

第一节 计划编制 203

第二节 计划执行 204

第二章 统计管理 2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07

第二节 统计范围及统计调查 208

第三节 统计资料汇编 209

第四节 统计监督 210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21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10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211

第三节 个体工商管理 211

第四节 市场管理 212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214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214

第四章 物资管理 2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17

第二节 计划供应 217

第三节 节约代用 218

第五章 技术监督 2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19

第二节 计量标准监测 219

第三节 计量器具 220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220

第六章 物价管理 2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22

第二节 管理形式 223

第三节 物价统计 224

第四节 物价监督 226

第七章 审计管理 2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28

第二节 审计职能 229

第三节 审计成果 230

第八章 劳动管理 230

第一节 就业 230

第二节 工资 231

第三节 职工培训 233

第四节 劳动安全 234

第五节 劳动仲裁 234

第六篇 农业 237

第一章 所有制和体制变革 237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237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38

第三节 互助合作化 239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240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242

第二章 种植业 244

第一节 粮食作物 244

第二节 棉花、烤烟 246

第三节 油料作物 248

第四节 蔬菜 249

第五节 瓜类 249

第六节 其它作物 250

第三章 农业机具 252

第一节 耕作机具 253

第二节 植保机具 254

第三节 加工机具 254

第四节 运输机具 254

第五节 农机修造及供应 255

第四章 养殖业 256

第一节 家畜、家禽 257

第二节 水产 258

第三节 饲养管理 259

第五章 林业 26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63

第二节 林业资源 263

第三节 主要经济林木 264

第四节 植树造林 266

第五节 林木保护 267

第六章 农村副业 269

第一节 纺织缝纫 269

第二节 编织加工 270

第三节 饮食服务 272

第四节 建筑 272

第五节 运输 272

第七章 农技农艺 274

第一节 农业区划 274

第二节 耕作制度 276

第三节 农技推广 277

第四节 土壤改良 278

第五节 良种引进和繁育 279

第六节 植物保护 281

第八章 管理服务机构 28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82

第二节 服务机构 283

第七篇 水利 289

第一章 水资源 289

第一节 总量及特征 290

第二节 利用和供需 290

第二章 水利工程 291

第一节 引水工程 291

第二节 蓄水工程 299

第三节 提水工程 301

第四节 排涝工程 303

第五节 饮水工程 303

第三章 水利工程管理 30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06

第二节 管理制度 307

第三节 水费水规 310

第四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11

第五章 水土保持 313

第一节 水土流失 313

第二节 水土治理 314

第八篇 工业 319

第一章 县属工业 319

第一节 机械工业 319

第二节 建材工业 321

第三节 化学工业 324

第四节 煤炭工业 325

第五节 纺织工业 326

第六节 服装加工和制鞋业 327

第七节 造纸和印刷业 329

第八节 木器制造业 330

第九节 粮油加工业 330

第十节 电力工业 332

第二章 乡镇工业 334

第一节 发展综述 334

第二节 产业产品结构 335

第三节 村办及个体工业 338

第四节 三大公司简记 339

第三章 中央、省、市属工业企业 342

第四章 工业管理机构 344

第一节 县级 344

第二节 乡镇 345

第三节 其它 345

第九篇 食品 349

第一章 名优食品 349

第一节 名贵菜肴 349

第二节 名优糕点 350

第三节 名优乳制品 352

第二章 食品生产 354

第一节 食品店、厂 354

第二节 地方风味小吃 357

第三节 烟酒饮料业 358

第四节 酱制品 359

第五节 小食品 360

第六节 粮油制品 361

第三章 食品加工技术 363

第一节 技术人才 363

第二节 食品机械 365

第四章 经营管理 366

第一节 经营方式 366

第二节 管理机构 367

第三节 质量检验 367

第十篇 交通 374

第一章 公路 374

第一节 国道 374

第二节 省道 376

第三节 县干公路 378

第四节 乡干公路 380

第五节 专用公路 382

第六节 公路管理 382

第二章 铁路 384

第一节 铁路建设 384

第二节 火车站 385

第三章 桥涵 386

第一节 公路桥涵 386

第二节 铁路桥涵 389

第三节 其它桥涵 390

第四章 营运 393

第一节 营运管理 393

第二节 铁路营运 393

第三节 公路营运 395

第五章 交通管理 397

第一节 机构 397

第二节 车辆及安全管理 398

第三节 规费征稽 398

第十一篇 邮电 403

第一章 邮政 403

第一节 驿站、递铺 403

第二节 邮路、投递 405

第二章 电信 413

第一节 电报 413

第二节 电话 416

第三章 管理 427

第一节 电信局、邮政局 427

第二节 三原县邮电局 431

第十二篇 商贸 437

第一章 集市贸易 437

第一节 固定集镇 437

第二节 城内市场 439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441

第二章 私营商业 443

第一节 主要行业 443

第二节 店铺、摊贩、个体户 444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 445

第一节 机构 445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46

第三节 经营 446

第四章 公私合营商业 450

第一节 对私改造 450

第二节 清产核资 451

第三节 人员安排 451

第四节 经营 451

第五章 国营商业 452

第一节 百货公司 452

第二节 五金公司 453

第三节 食品公司 453

第四节 副食公司 454

第五节 药材公司 454

第六节 石油公司 454

第七节 饮食服务公司 455

第八节 蔬菜公司 455

第六章 统购统销 456

第一节 粮食统购 456

第二节 粮食统销 457

第三节 食油供应 458

第四节 棉布统购统销 459

第七章 外贸 459

第八章 管理机构 460

第十三篇 财政金融第一章 财政 465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65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68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71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473

第五节 财政监督 476

第六节 扶持生产 476

第七节 机构 477

第二章 金融 478

第一节 机构 478

第二节 货币 483

第三节 存款 485

第四节 借贷 490

第五节 拨款监督 496

第六节 有价证券 499

第三章 保险 504

第一节 机构 504

第二节 保险活动 505

第十四篇 税务 511

第一章 机构沿革 511

第一节 明、清课税局 51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稽征处、田粮处 511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务局 512

第二章 税制税种 514

第一节 明、清赋税 514

第二节 民国时期赋税 517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种 521

第三章 征收稽查 527

第一节 明、清赋税征收 527

第二节 民国时期赋税征收 529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收 532

第十五篇 城乡建设第一章 城区建设 539

第一节 街道建设 539

第二节 供水排水 543

第三节 供电供气 544

第四节 环境卫生 545

第五节 城区绿化 546

第二章 建筑施工 547

第一节 工程设计 547

第二节 建筑施工与建材 547

第三节 建筑队伍 549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551

第一节 房产管理 551

第二节 地产管理 552

第四章 环境保护 553

第一节 污染 553

第二节 监测 554

第三节 治理 555

第五章 村镇建设 555

第一节 村庄建设 556

第二节 集镇建设 558

第三节 东周新村 562

第六章 管理服务机构 56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563

第二节 基层单位 563

第十六篇 政权机关第一章 权力机关 567

第一节 三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68

第二节 三原县人民代表大会 569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74

第二章 行政机关 576

第一节 清朝以前的县衙 576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政府 577

第三节 渭北苏维埃政权 578

第四节 建国后的县人民政府 580

第五节 基层行政机构 593

第三章 检察机关 596

第一节 刑事检察 598

第二节 经济检察 599

第三节 法纪检察 599

第四节 监所检察 599

第五节 申诉控告检察 599

第六节 一般检察 600

第七节 社改检察 600

第八节 税务检察 600

第四章 审判机关 601

第一节 刑事审判 602

第二节 民事审判 603

第三节 经济审判 604

第四节 依法执行 604

第五节 人民陪审 605

第六节 信访接待 605

第七节 申诉复查 606

第八节 临时法庭 606

第十七篇 公安司法第一章 建国前法制概况 611

第一节 普通司法系统 611

第二节 军法系统 612

第三节 警察 613

第四节 诉讼 613

第二章 公安工作 613

第一节 肃敌镇反 614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 618

第三节 肃毒禁赌、取缔娼妓 619

第四节 特行管理 620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620

第六节 监押 621

第七节 户口管理 621

第八节 监督改造“四类分子” 622

第九节 交通安全管理 622

第十节 消防 623

第十一节 基层治保组织 623

第三章 司法行政 624

第一节 法制宣传 624

第二节 人民调解 625

第三节 公证事务 626

第四节 律师事务 626

第十八篇 民政、人事第一章 民政 629

第一节 社会救济 629

第二节 社会福利 632

第三节 收容遣送 634

第四节 优抚 635

第五节 复转离退军人安置 640

第六节 婚姻登记 641

第七节 殡葬改革 642

第二章 人事 644

第一节 干部来源与编制 644

第二节 干部任免与调配 645

第三节 干部考核与监察 646

第四节 干部教育 648

第五节 离、退休管理 648

第十九篇 政党 653

第一章 中共在三原县的组织 653

第一节 党的创建与发展 653

第二节 组织建设 654

第三节 宣传教育 656

第四节 统一战线 659

第五节 纪律检查 661

第六节 政法委员会 663

第七节 县委党校 664

第八节 各届党代表大会 666

第二章 民主党派 673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 673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675

第三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 676

第四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 676

第三章 国民党在三原的党团组织 676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 677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77

第三节 三青团的建立与“党团合并” 679

第二十篇 政协 684

第一章 政协三原县各届委员会 684

第一节 政协三原县第一届委员会 684

第二节 政协三原县第二届委员会 685

第三节 政协三原县第三届委员会 685

第四节 政协三原县第六届委员会 686

第五节 政协三原县第七届委员会 686

第六节 政协三原县第八届委员会 687

第七节 政协三原县第九届委员会 687

第八节 政协三原县第十届委员会 687

第二章 机构设置 688

第一节 各专委会的组成及其工作任务 688

第二节 历任主席、副主席 689

第三章 主要活动 691

第一节 政治监督 参政议政 691

第二节 组织学习 691

第三节 办理提案 692

第四节 联络“三胞” 693

第五节 视察及调查研究 694

第六节 汇集文史资料 695

第七节 书画活动 695

第二十一篇 群众团体第一章 工人组织 699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 699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69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701

第四节 职工业余学校 703

第五节 工人俱乐部 703

第二章 农民组织 704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 704

第二节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协会 706

第三节 农会 707

第四节 贫农,下中农协会 708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 708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原支部——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特别支部 70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原县工作委员会——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县委员会 710

第三节 学生联合会 712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 712

第四章 妇女组织 713

第一节 三原县妇女联合会 713

第二节 社会活动 713

第三节 生产竞赛 714

第四节 维护妇幼权益 715

第五章 工商团体组织 716

第一节 商会 716

第二节 工商联合会 717

第二十二篇 “文化大革命”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前夕 722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723

第一节 贯彻《五一六通知》 723

第二节 学生“造反” 723

第三节 集训教师 724

第四节 破除“四旧” 724

第五节 红卫兵大串联 725

第六节 造反派组织 725

第七节 造反派罢官、夺权 726

第八节 “三支两军” 726

第九节 反“二月逆流” 727

第三章 武斗破坏 727

第一节 械斗 728

第二节 武斗第一枪 728

第三节 “八二七”血案 729

第四节 大规模武斗 729

第五节 破坏事件 730

第六节 抢劫事件 730

第七节 制止武斗 731

第四章 成立县革命委员会 731

第五章 斗、批、改 732

第一节 “清理阶级队伍” 732

第二节 “一打三反” 733

第三节 “三批一清” 733

第四节 “三忠于”活动 734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党代会 734

第一节 成立县委 734

第二节 “批林批孔” 735

第三节 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 735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736

第七章 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后的拨乱反正 736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 736

第二节 落实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737

第三节 查处“三种人”惩办刑事犯罪分子 737

第四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738

第二十三篇 军事第一章 军事地理 741

第一节 地形 741

第二节 城堡 741

第三节 关隘 742

第四节 基地 743

第二章 军事机构 744

第一节 兵房 744

第二节 军事科 744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 744

第三章 兵役 747

第一节 募兵 747

第二节 征丁 748

第三节 志愿兵、义务兵役制 748

第四节 预备役部队 749

第四章 武装 750

第一节 历代地方武装 750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752

第三节 驻军 573

第五章 民兵 758

第一节 组织 758

第二节 教育训练 759

第三节 武器管理 760

第六章 差徭与支前 761

第一节 差徭 761

第二节 军征 762

第三节 支前 763

第七章 防空 763

第一节 机场 763

第二节 防空组织 764

第三节 防空设施 765

第八章 兵事纪要 765

第二十四篇 教育第一章 管理机构及经费 778

第一节 教谕署、劝学所 778

第二节 教育局(科) 779

第三节 教育经费 780

第二章 私塾、书院、学堂 782

第一节 私塾 782

第二节 书院 782

第三节 学堂 785

第三章 幼儿教育 786

第一节 幼儿园 786

第二节 学前班 787

第四章 小学教育 788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 788

第二节 主要小学简记 791

第五章 中学教育 796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 796

第二节 主要中学简记 800

第六章 专业教育 809

第一节 师范教育 809

第二节 职业教育 812

第七章 成人教育 816

第八章 教育改革 818

第一节 学制改革 818

第二节 教材改革 819

第三节 教学改革 821

第九章 教师 822

第一节 教师队伍 822

第二节 教师待遇 823

第三节 教师培训 824

第二十五篇 科技第一章 组织机构 83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830

第二节 科技组织 830

第三节 科技队伍 832

第二章 科技推广 835

第一节 普及科学知识 835

第二节 新技术推广应用 838

第三节 科技服务 845

第三章 科技成果 847

第一节 成果管理 847

第二节 优秀成果 849

第二十六篇 卫生第一章 防疫 853

第一节 计划免疫 853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854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855

第四节 食品卫生 856

第五节 公共卫生 857

第二章 医疗事业 859

第一节 中医 859

第二节 西医 860

第三节 农村医疗 862

第四节 单位医疗 863

第五节 个体医点 863

第六节 巡回医疗 864

第七节 援外医疗 864

第八节 医学教育 864

第三章 妇幼保健 866

第一节 围产期保健 866

第二节 新法接生 867

第三节 新生儿保健 867

第四章 医疗福利 867

第一节 公费医疗 867

第二节 合作医疗 868

第五章 药品 868

第一节 药物普查 868

第二节 药品加工生产 869

第三节 药品管理监督 869

第六章 机构 87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870

第二节 业务机构 870

第三节 卫生协会、学会 871

第二十七篇 体育第一章 群众体育 876

第一节 武术 876

第二节 农村体育 877

第三节 职工体育 878

第四节 中老年保健体育 879

第二章 学校体育 880

第一节 幼儿体育 880

第二节 小学体育 881

第三节 中学体育 882

第四节 业余体校 884

第三章 体育竞赛 885

第一节 县级运动会 885

第二节 参加市(地区)级以上运动会 890

第三节 全国(地区)省、市在本县举办的运动会 895

第四章 管理、设施、经费 8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96

第二节 人民体育场 896

第三节 经费 897

第二十八篇 文化艺术第一章 社会文化 902

第一节 文化宣传 902

第二节 文化交流 904

第三节 图书收藏 907

第四节 图书阅览 910

第五节 书刊出版发行 911

第二章 民间文艺 913

第一节 民间社火 913

第二节 皮影、木偶戏 914

第三节 自乐班 915

第四节 业余剧团 916

第五节 民间工艺品 916

第六节 民间文学 917

第七节 书法、美术 919

第八节 民间音乐 921

第三章 文艺创作 921

第一节 创作队伍 921

第二节 文艺作品 922

第三节 创作辅导及文艺批评 924

第四章 戏剧 925

第一节 剧种 925

第二节 民间职业剧团 926

第三节 县剧团 926

第四节 戏校 928

第五章 新闻广播 928

第一节 县办报刊 928

第二节 广播 930

第三节 通讯报道 932

第六章 电影、电视 932

第一节 电影放映队 932

第二节 电影院(放映站) 933

第三节 电影公司 934

第四节 电视 935

第七章 管理机构 936

第二十九篇 文物第一章 古遗址 941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941

第二节 早周遗址 942

第三节 旧县城遗址 942

第四节 古书院遗址 942

第二章 古陵墓 943

第一节 帝王陵 944

第二节 显官名士墓 945

第三章 古建筑 947

第一节 城隍庙 947

第二节 古龙桥 951

第三节 文峰木塔 951

第四节 孟店民宅 952

第五节 东里花园(唐园) 953

第六节 尊经阁(遗址) 953

第七节 文庙(遗址) 953

第四章 馆藏文物 954

第一节 金石碑文 954

第二节 陶器陶俑 957

第三节 造象 957

第四节 名人字画 958

第五节 化石 958

第五章 革命文物 958

第一节 革命活动遗址 959

第二节 革命烈士陵墓 960

第六章 文物管理 96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60

第二节 文物普查 961

第三节 文物保护 962

第三十篇 民俗、宗教、方言第一章 风俗 967

第一节 节日 967

第二节 婚、丧、寿诞 970

第三节 生活习俗 972

第四节 陋习 974

第五节 社会新风 976

第二章 宗教 979

第一节 佛教 979

第二节 道教 980

第三节 天主教 981

第四节 基督教 982

第五节 伊斯兰教 984

第三章 方言 985

第一节 方音 986

第二节 词汇 988

第三节 语法 997

第四节 歇后语 999

第五节 谚语 1002

第三十一篇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 1013

第一节 古代人物 1013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1025

第二章 人物表 1070

第一节 革命烈士表 1070

第二节 劳动英模表 1090

第三节 军政人员表 1099

第三章 科技人名录 1105

第一节 高级科技人员 1106

第二节 其他科技人才 1115

附录 1119

旧志简况 1119

文献辑存 1121

修志始末 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