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而权威 1
一、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2
《人民文学》的起点 2
题词者、主编和登记人 5
三位一体的主编们 10
二、期刊群体之间的等级性秩序 18
新中国的期刊体制链 18
在中央级报刊之间 22
为地方级期刊树立标准 33
三、“象征效应”为核心的传播发行 40
剔除商业因素 40
沈从文的复活 44
文学新人的突变 49
第二章 《人民文学》的内部生产机制 53
一、编辑群体的选择 54
主编的六次更迭 54
编辑的三次大换血 59
二、编委胡风 65
一封退稿信 65
《三十万言书》中的全盘计划 68
身陷八卦阵 70
《睡了的村庄这样说》 76
三、体现规划要求的组稿与审稿 81
大规划与大拼盘 81
审稿机制的六次微变 85
四、选择作家与作家姿态 93
头题小说177篇,107人 93
“指导者”:茅盾和丁玲 96
“人民的本色”:巴金、冰心、老舍、艾芜 98
“问题”作家赵树理 102
新生力量的主流化 104
第三章《人民文学》“异端”文学的生成 109
一、《人民文学》“异端”文学的四条脉络 110
《除夕》与写“真实” 110
方纪与“人性”书写 114
《回答》《望星空》与自省 118
《羊舍一夕》与风格叙事 123
二、《我们夫妇之间》引发的争论 127
不经意的发表 127
萧也牧的创作转折 130
小说改编和占据了“市场势力” 132
新文学在城市的生存权之争 137
三、秦兆阳与“干预文学”的生成 143
有限度的“思想纲领” 143
《人民文学改进计划》的三个文本 150
不断摇摆的版面安排 160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修改之争 165
第四章“双百”时期的论坛——“短论”和“创作谈” 169
一、栏目与专题 170
二、从呼唤“先进”到规范“鸣放” 174
三、对文学生产机制的整体批评 180
四、一次文学传统的回归 186
附录:新时期的《人民文学》 191
一、王者归来 192
二、文学资源分割与权威下降 196
三、我们的生活、经验和灵魂 201
后记 206
参考书目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