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韩国儒学的品格和精神 2
第二节 韩国儒学对中国儒学的发展 30
第三节 韩国儒学对日本儒学的贡献 44
第一章 统一新罗前后的儒学(前57——935年) 47
第一节 高句丽、百济、新罗儒学 47
第二节 统一新罗时代的儒学 56
第二章 高丽儒学(918—1392年) 83
第一节 高丽儒学大观 83
第二节 高丽太祖的《十训要》和崔承老《时务论》中的儒学 102
第三节 牧隐李穑和圃隐郑梦周的儒学 124
第四节 三峰郑道传排佛的儒学 168
第五节 阳村权近以图解说的儒学 190
第三章 朝鲜前期儒学(1393—1637年) 215
第一节 朝鲜儒学概观 215
第二节 花潭徐敬德唯气的儒学 217
第三节 退溪李滉主理的儒学 254
第四节 高峰奇大升理气混沦的儒学 290
第五节 栗谷李珥主气的儒学 314
第六节 牛溪成浑折衷的儒学 352
第七节 南溟曹植敬义的儒学 371
第四章 朝鲜后期儒学(1638—1860年) 397
第一节 沙溪金长生重礼学的儒学 397
第二节 尤庵宋时烈直的儒学 424
第三节 湖洛学者关于性的儒学 446
第四节 霞谷郑齐斗的阳明学 468
第五节 星湖李瀷经世致用的实学 492
第六节 湛轩洪大容的实心实学 514
第七节 茶山丁若镛集大成的实学 542
第五章 近代儒学(1860—1945年) 571
第一节 近代儒学纵观 571
第二节 东学派以儒学为主的三教融合 574
第三节 朴殷植的“儒教求新论” 587
附录 韩国儒学史上的两次大论战 598
一、“四七”论辩 598
二、“湖洛”论争 688
参考书目 717
索引 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