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袁崇仁 1
一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 3
东平湖沧桑 3
黄河东去 6
汶水汤汤 8
运河古今 10
河湖交汇浸润的厚重文化 14
二 黄河往事 19
河过东平湖一带 19
王景陪驾巡河东平 25
黄花寺决口与堵复 27
运河穿越黄河 29
黄河回归故道 31
战胜1958年黄河洪水 34
黄河位山枢纽工程 37
仓促上马 37
在论证中实施 38
山东黄河大截流 40
破坝改建 43
黄河石料采运 45
黄河东银铁路 49
黄河人工扰动试验 55
三 东平湖治理与运用 63
从自然滞洪到黄河蓄滞洪区 63
分级运用格局的形成 66
东平湖水库建设 70
东平湖移民及安置 75
东平湖通信发展历程 80
分滞洪运用回顾 88
一个不曾休止的话题 98
漫说金山坝 101
“大禹奖”的背后 104
东平湖与南水北调 108
四 魅力水域 113
美哉“小洞庭” 113
独具特色的水工程 116
“北方都江堰”——戴村坝 122
从“白英策”说起 122
初筑戴村坝 124
戴村坝变迁 125
戴村坝的日臻完善 127
戴村坝拾遗 129
清河桥之谜 134
湖上渔家 136
东平湖:禁砂后的涅槃 139
五 地名中的水印 145
东原厎平 145
安民山记 147
金线岭考 149
稻屯洼 152
位山与东平湖 154
石洼不仅仅是个村庄 156
河湖通道清河门 159
水旱码头十里堡 162
8号汛屋 165
消失的老口门 167
将军渡 170
村名拾零 173
“那里”村名的由来 173
“日出梁山走,日落不出口” 174
“屯”式村名的由来 176
“圈”式村名的由来 177
说说“岔河” 178
安“营”扎“寨” 179
六 运河与水浒 183
东平湖与运河 183
南旺分水枢纽 185
运河古镇 188
梁山:《水浒传》的渊源地 197
宋江起义与《水浒传》成书 199
水浒文化对本土的影响 204
七 诗文碑刻选录 225
诗歌 225
送梁四归东平 225
东平路中大水 225
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并序 226
游小洞庭 227
过梁山泊 228
拖舟谣 228
过大野泽 230
芦花被 230
过梁山泊 231
雨过梁山并序 232
夜过梁山泊 233
行安山道 233
东平筑堤行 234
发东平 235
舟滞安山 235
舟过安山 236
渡汶水 236
游小洞庭 236
安山道中晚晴二首 237
东平怀古 238
东平水灾纪事 238
散文 241
东平赋 241
重修南旺湖记 242
修复湖堤疏 244
登泰山记 245
东原考古录(选录) 246
视察黄河杂记(节录) 257
九九黄河 259
重要碑刻 263
大元新开会通河记碑 263
重修玲珑坝碑 266
重修东平州戴村坝碑 267
窦公堤碑 268
重修戴村坝碑 269
山东黄河上游黄花寺合龙碑记 270
修理戴村坝工程纪实碑 271
重修戴村坝碑 272
重修戴村坝纪念碑 273
修复戴村坝碑记 274
《水泊梁山记》摩崖石刻 276
八 民间文学 281
民间故事 281
红沙湾 281
黄花寺 282
黄河鲤鱼 283
八百里水泊的由来 284
黄水不进高默林 285
梦河 286
黄河金堤 287
白英点泉 288
东平湖的传说 289
歌谣 290
纤歌 290
拉蓬歌 291
抬土歌 291
下桩歌 292
黄河水 294
运河岸边柳 295
水泊谣 296
谚语 297
九 东平湖风情 303
文物胜迹 303
梁山怀古 303
腊山览胜 308
司里山解读 312
“小昆仑” 315
白佛山石窟造像 317
历史文化名城——州城 319
寿张县变迁 321
须句国故城 324
程公祠 326
青固堆遗址 328
乡风民俗 330
人生礼俗 330
趣说河湖旧俗 348
民间艺术 357
元杂剧与水浒戏 357
梁山枣梆 359
山东梆子 361
莲花落 363
瞎腔 364
黄河号子 366
土特名产 372
东平湖鲤鱼 372
东平湖糟鱼 374
东平湖甲鱼 376
东平湖毛蟹 378
东平湖麻鸭 379
东平湖芡实 381
东平湖菱角 383
斑鸠店大蒜 385
糊粥与鸡蛋蛤蟆 386
梁山义酒 388
梁山鲁锦 390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