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伦理学界说: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1
二 伦理学对象:伦理学公理 3
三 伦理学意义:价值最大的科学之一 9
上卷 元伦理学原理 15
第一章 元伦理范畴:伦理学初始概念 15
一 价值 16
1.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亦即自主性 17
2.价值:客体事实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 19
3.效用论价值定义的困境:商品价值不是商品的效用 20
二 善 22
1.善:内在善与手段善 22
2.恶:纯粹恶与必要恶 24
3.善与恶 25
三 应该与正当 27
1.应该:行为的善 27
2.正当:行为的道德善 29
3.正当、应该和善的关系 31
四 事实与是 33
1.事实:广义的事实概念 33
2.是:狭义的事实概念 34
3.结论:两种事实概念 36
第二章 元伦理确证:伦理学公理与公设 41
一 伦理学公理与公设 42
1.伦理学的价值存在公理与道德价值存在公设 42
2.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推导公设 45
3.伦理学的价值判断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判断推导公设 49
4.伦理学的价值判断真理性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判断真理性推导公设 51
5.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 53
二 关于伦理学公理和公设的理论 57
1.自然主义 57
2.直觉主义 59
3.情感主义 61
4.规定主义 63
5.描述主义 64
中卷 规范伦理学原理 75
第一篇 道德价值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 75
第三章 道德概念 75
一 道德界说 75
1.道德与伦理 75
2.道德与应该 76
3.道德与法 77
二 道德结构 78
1.道德基本结构 78
2.道德完整结构 80
3.道德深层结构 81
三 道德类型 82
1.普遍道德与特殊道德 82
2.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 84
3.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85
四 关于道德概念的理论 88
1.伦理相对主义 88
2.伦理绝对主义:境遇伦理学 90
3.道德主观主义与道德怀疑论 91
4.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实在论 93
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97
一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道德共同体看 97
1.道德共同体概念:道德代理者与道德顾客 97
2.道德共同体的界限:有利于人类的一切生物 98
3.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 100
二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社会道德需要看 101
1.社会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101
2.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 104
三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107
1.个人道德需要: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手段 107
2.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 112
四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理论 112
1.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112
2.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 114
第五章 道德终极标准 119
一 道德终极标准体系 119
1.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道德终极总标准 119
2.最大利益净余额: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121
3.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他人之间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122
4.无私利他:己他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125
5.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利益不相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126
二 道德终极标准性质 128
1.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终极标准的适用范围 128
2.直接性与间接性:道德终极标准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 130
三 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131
1.义务论与功利主义 131
2.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真谬 133
3.以往功利主义的缺憾与诘难 135
第二篇 道德价值实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 143
第六章 人性 143
一 人性概念 143
1.人性界说: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143
2.人性结构:人性的体与用 145
3.人性类型:人的特性与人的动物性 146
二 伦理行为概念:伦理学的人性概念 147
1.伦理行为界说 148
2.伦理行为结构 150
3.伦理行为类型 151
三 最深刻的人性:目的害己与目的利己之根源 153
1.爱与恨:引发一切伦理行为之普遍根源 153
2.自恨心:罪恶感与自卑感 157
3.自爱心:求生欲与自尊心 159
四 最深刻的人性:目的利人与目的害人之根源 161
1.爱人之心:同情心与报恩心 161
2.完善自我品德之心 163
3.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复仇心 165
第三篇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第七章 善:道德总原则 175
一 善恶总原则 175
1.善恶总原则:抽象人性之善恶 175
2.善恶差等定律:善有差等与恶有差等 178
二 善恶分原则 180
1.具体人性之善恶:16种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 181
2.善恶六原则之确立 184
三 人性善恶学说 186
1.性无善恶论 187
2.性善论 187
3.性恶论 188
4.性有善有恶论 189
四 道德总原则理论 191
1.利他主义 192
2.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以及心理利己主义 194
3.己他两利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统一 198
4.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的真谬之比较 199
5.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超越 200
第八章 公正:社会治理根本道德原则 206
一 等利害交换:公正的一般问题 206
1.公正界说 206
2.积极公正与消极公正 208
3.根本公正、社会公正和制度公正 209
4.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210
5.公正总原则 213
二 权利与义务:公正的根本问题 216
1.权利义务界说 216
2.权利义务类型:道德权利义务、法定权利义务和自然权利义务 217
3.权利义务类型:人类的权利义务与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义务 219
4.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正根本原则 222
三 平等: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 224
1.完全平等原则 225
2.比例平等原则 228
3.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的关系: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229
第九章 人道:社会治理最高道德原则 234
一 人道主义:人道总原则 234
1.人道主义:关于人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236
2.人道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 238
3.人道总原则:将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 239
二 自由:最根本的人道 241
1.自由概念 241
2.自由价值 243
3.自由原则 247
三 异化:最根本的不人道 251
1.异化概念 251
2.异化价值 253
3.异化消除:共产主义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254
第十章 幸福:善待自己的普遍原则 262
一 幸福概念 262
1.幸福界说 262
2.幸福结构 265
3.幸福类型 267
二 幸福性质 270
1.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270
2.幸福的真实性与虚幻性 272
3.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73
三 幸福规律 275
1.事实律 275
2.价值律 278
3.实现律 280
四 幸福原则 286
1.认识原则:对幸福的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286
2.选择原则: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相一致 288
3.行动原则:求幸福的努力与修自己的品德相结合 290
第十一章 八大道德规则:道德规则体系 293
一 诚实 293
1.诚实概念 293
2.诚实的道德价值 295
3.诚实的适用范围 296
二 贵生 298
1.贵生概念 298
2.贵生的价值 299
3.贵生之道 300
三 自尊 305
1.自尊概念 305
2.自尊的价值 306
3.自尊原则 308
四 谦虚 308
1.谦虚定义 308
2.谦虚的价值 310
3.谦虚修养 310
五 智慧 311
1.智慧概念 311
2.智慧的规律 313
3.智慧的取得 314
六 节制 315
1.节制概念 315
2.节制的价值 317
3.节制原则 318
七 勇敢 320
1.勇敢定义 320
2.勇敢的分类 320
3.勇敢的价值 321
八 中庸 322
1.中庸概念 322
2.中庸的价值 324
3.中庸的方法 324
下卷 美德伦理学原理 335
第十二章 良心与名誉:优良道德的实现途径 335
一 良心与名誉概念 337
1.良心:界说、结构与类型 337
2.名誉:界说、结构与类型 340
二 良心和名誉的客观本性 342
1.良心起源:良心的目的与原动力 342
2.名誉起源:外在根源与内在根源 345
3.良心的作用 348
4.名誉的作用:名誉与良心作用之比较 352
三 良心与名誉的主观评价 355
1.动机与效果概念 355
2.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357
3.良心与名誉评价依据的理论:动机论、效果论和动机效果统一论 359
四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363
1.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 363
2.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证明 366
3.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意义 368
第十三章 品德:优良道德之实现 373
一 品德概念 373
1.品德定义 373
2.品德结构 375
3.品德类型 379
二 品德本性 381
1.品德的价值 381
2.品德的原因 383
3.品德的境界 386
三 品德规律 388
1.德富律:国民品德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388
2.德福律:国民品德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390
3.德识律:国民品德与科教的内在联系 393
4.德道律:国民品德与道德的内在联系 395
四 品德培养 398
1.品德培养的目标 398
2.制度建设:国民总体品德培养的方法 400
3.道德教育:国民个体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 407
4.道德修养:国民个体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 413
5.两种品德培养方法——道德教养与制度建设——之关系 421
第三版后记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