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60年 1949-2009》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金洲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1771426
  • 页数:2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基本问题为主线,梳理了建国60年来教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基本概念的嬗变、基本问题的研究、分支学科的发展、理论基础的深化、教材的建设、自身发展的反思、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索、国际教育理论引介和中国教育流派的创建九部分。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的嬗变 1

(一)“教育”含义的变迁 1

1.作为与“教学”、“教养”对举的教育 1

2.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教育 4

3.作为广狭两义的教育 5

4.作为表述形态多样化的教育 7

(二)“教学”含义的变化 9

1.作为与“教育”、“教养”对举的“教学” 9

2.作为“双边活动”的教学 10

3.作为“交往”、“对话”或“建构”的教学 11

(三)“课程”含义的变革 12

1.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12

2.作为教学上位概念的课程 13

二、教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上) 16

(一)教育本质 16

1.“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 19

2.“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 21

3.“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 22

4.“生产实践说”与“精神实践说” 22

5.“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 23

6.“产业说”与“非产业说” 24

7.“反本质说”及其批评 24

(二)教育起源 27

1.20世纪50年代“劳动起源说”的确立 27

2.20世纪80年代后对“劳动起源说”的质疑 29

3.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观 32

(三)市场经济与教育 37

1.关于“教育商品化”的论争 38

2.关于“教育市场化”的论争 41

3.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论争 44

三、教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下) 48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48

1.对“三因素说”的批评 48

2.“多因素说” 51

3.“二层次三因素说” 52

(五)教育与人的发展 54

1.对教育“目中无人”的批评 54

2.人是教育出发点命题的提出 56

3.学生是教育主体命题的提出 58

(六)人的全面发展 61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认识 61

2.20世纪80—90年代的驳辩 64

3.21世纪以来的探讨 68

(七)全面发展教育 70

1.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70

2.全面发展教育理解上的分歧 71

3.围绕美育是否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的论争 74

4.对“智育第一”的批判 76

5.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78

四、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深化 8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81

(二)“老三论”的引入 84

(三)复杂科学的凸显 87

(四)现象学的影响 94

1.关于教育的含义 96

2.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96

3.关于教育目的的限定 96

4.关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97

五、教育学教材的建设 99

(一)苏联形态的《教育学》 99

1.旧教育学的改造 99

2.苏联《教育学》的学习 102

(二)政策诠释形态的《教育学》 105

(三)语录形态的《教育学》 110

1.对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批判 111

2.“语录化”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116

(四)恢复重建形态的《教育学》 119

1.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讨论稿)》 120

2.五院校编写的《教育学》 121

3.《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完善 123

(五)多元化形态的《教育学》 127

1.主观上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129

2.缺少逻辑主线,注重内容铺展 129

3.对作为教材的教育学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认识模糊 130

4.回避教育学的经典问题 130

六、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132

(一)对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总体认识 132

(二)传统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演进 134

1.教育哲学 135

2.教育社会学 137

3.教育管理学 141

4.比较教育学 143

5.德育原理 147

(三)新兴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150

1.教学论 150

2.课程论 153

3.教育经济学 155

4.教育法学 158

5.教育美学 160

七、教育学自身发展的反思 163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163

1.“规律或原则对象观”的形成 163

2.“现象与规律对象观”的确立 165

3.“问题对象观”的提出 167

(二)教育学学科性质的探寻 170

1.教育学党性和科学性的探寻 170

2.教育学阶级性的探寻 172

3.教育学性质多元化的探寻 174

4.教育学终结与否的论争 177

(三)教育学逻辑起点的争鸣 180

1.单一起点论 181

2.多重起点论 185

(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188

1.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隔离的批评 189

2.合理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190

3.不同性质的教育理论如何与实践相联系 191

4.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途径 193

(五)元教育学的兴起 194

1.元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 195

2.元教育学的特征与方法 195

3.元教育学的归属与功能 196

八、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索 198

(一)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完善 198

1.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含义与层次的思考 198

2.围绕教育研究是否存在科学主义倾向进行的论争 201

(二)教育研究范式的分类 205

1.定性研究范式与定量研究范式 205

2.哲学研究范式与自然探究范式 208

3.其他分类 209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更替 213

1.经验总结法的“黄金时代” 213

2.实验研究的兴盛 214

3.行动研究的引入 218

4.叙事研究的发展 220

九、教育学中国化与中国教育学派的创建 226

(一)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 226

1.教育学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226

2.教育学中国化的近期探索 229

(二)教育原创理论的思考 232

1.对教育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232

2.对教育理论原创性的思考 239

(三)创建中国教育流派的努力 242

1.教育学派的界定 243

2.教育学派的创建条件 243

3.教育学派的创建方式 244

4.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