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1
病理学的定义 1
何谓疾病 1
病理学的范围和分工 1
病理学课程中初步学习的对象 3
学习病理学的观点和态度 3
学习的步骤 4
第二章 新陈代谢障害 5
新陈代谢 5
变性的定义 7
一、蛋白的新陈代谢障害 7
(一)溷浊肿胀 8
(二)玻璃样变性 10
(三)淀粉样变性 13
(四)痛风 17
二、脂类的新陈代谢障害 19
脂类的种类 19
(一)中性脂肪 19
(二)胆? 21
脂肪变性 22
定义 22
脏器的脂肪变性 22
脂肪变性的原因 25
胆?的沉积 26
有髓神经纤维的变性 26
肥胖症 27
局部脂肪过多症 27
脂血症 27
三、碳水比合物的新陈代谢 28
四、色素的新陈代谢障害 29
内在色素 29
(一)黑色素 29
(二)脂色素 32
(三)由血红素衍化而来的色素 33
橙色血质 33
含铁血黄素 33
瘧色素 34
胆色素 34
外来色素 38
(一)炭末沉积症 38
(二)矽屑沉积症 38
(三)银盐沉积症 39
五、钙的新陈代谢障害 41
钙的缺乏症 42
病理钙化 42
(一)转移性病理钙化 43
(二)营养不良性钙化 44
(三)病理钙化的机转 45
六、萎缩和肥大 46
(一)萎缩 46
定义 46
形态变化 46
种类 47
甲、老年萎缩 47
乙、萎缩由于脏器的停止活动 48
丙、萎缩由于营养不良 49
丁、压迫性萎缩 50
(二)肥大 51
定义 51
形态变化 51
原因和性质 52
七、坏死 53
定义 53
原因 53
(一)局部贫血 53
(二)细菌和毒素 53
(三)物理因素 53
(四)化学品 55
组织变化 55
坏死的种类 56
(一)凝固性坏死 56
(二)液化性或溶化性坏死 57
(三)脂肪坏死 57
附尸体变化 57
第三章 循环障害 59
一、充血 62
定义 62
种类 62
(一)动脉性或自动性充血 62
甲、生理性充血 62
乙、炎性充血 64
(二)郁血 64
甲、全身 64
乙、局部 68
丙、坠积性郁血 69
二、局部贫血(缺血) 69
定义 69
原因 70
(一)动脉管腔的阻塞 70
(二)动脉的管壁变化 70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70
(四)动脉被压 70
(五)Raynaud氏病 70
(六)血管中毒 70
后果 71
三、出血 71
定义 71
出血的机转和种类 71
(一)破裂性出血 71
(二)透出性出血 71
四、血栓形成 72
定义 72
凝血的机转 72
血栓的种类和形成的机转 74
(一)沉淀性血栓 74
(二)红血栓 76
(三)白血栓 77
形成血栓的因素 77
(一)血管内膜的损害 77
(二)血流滞缓 78
血栓形成的位置 79
(一)心脏 79
(二)静脉 79
血栓形成对于人体的利弊 80
血栓本身的转变 81
(一)血栓的吸收转变 81
(二)血栓的组织化或机化 81
(三)钙化 82
(四)栓塞形成 82
五、栓塞 82
定义 82
栓子的种类 82
(一)血性栓子 82
甲、血性栓子的来源 82
乙、血性栓子的位置 82
丙、血性栓子的后果 85
(二)细菌栓 88
(三)脂肪栓 88
(四)气栓 88
(五)瘤肿栓 89
(六)寄生虫栓 89
六、梗死形成 89
定义 89
种类 90
(一)贫血性梗死 90
(二)出血性梗死 95
(三)腐败性梗死 97
梗死的癒合 98
七、坏疽 98
定义 98
种类 98
(一)乾性坏疽 99
(二)湿性坏疽 99
(三)气性坏疽 100
八、水肿 101
定义 101
液体的性质 102
形态变化 102
形成的机转 102
(一)血浆的胶性蛋白渗透压降低 102
(二)毛细管血压增高 104
(三)淋巴管阻塞 104
(四)毛细管渗透率增加 105
水肿的种类 105
(一)肾性水肿 105
(二)心脏性水肿 106
(三)肺水肿 106
(四)饥饿性水肿 107
(五)其他 107
九、休克 108
定义 108
症状 108
诱因 108
发生的机转 108
种类 109
病理变化 109
第四章 炎症 111
定义 112
炎症的本质 112
(一)血管变化 113
(二)炎症渗出物 119
(甲)渗出物的细胞成份 119
(乙)渗出物的液体成份 124
(三)炎症主要症状与炎区变化的关系 126
(四)炎区组织除血管以外的本身变化 126
炎症引例 126
(一)浆液性炎 126
(二)脓性炎 128
各种感染与组织感应的关系 130
炎症的分类 131
第五章 修补 133
一、更生 133
(一)表皮 134
(二)纤维结缔组织 134
(三)血管(淋巴管) 134
(四)弹性纤维 135
(五)脂肪组织 135
(六)软骨 135
(七)肌肉 135
(八)腱 136
(九)粘膜 136
(十)肝脏 136
(十一)肾脏 136
(十二)神经组织 137
二、癒合 139
(一)外科创伤的癒合 139
(二)哆开创伤的癒合 142
(三)脓肿的癒合 143
(四)骨折的癒合 144
第六章 感染和抵抗 147
一、感染 147
定义 147
感染的途径 148
感染的后果 149
感染的局部化 150
感染的全身化 152
脓血症 152
毒血症 153
病灶性感染 153
二、抵抗 153
免疫性的定义 154
免疫性产生的机转 154
过敏性、变应性与免疫性的关系 155
过敏性的种类 155
(一)变应性 156
(二)极敏性 157
索引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