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意义 方法 地位 3
一、开展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 3
(一)有利于全面地把握邓小平经济和哲学思想,推动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深入 4
(二)有利于促进哲学和经济学联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5
(三)有利于推动哲学和经济学面向实践,共同探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8
二、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 12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12
(二)视角转换多维分析方法 12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3
(四)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14
三、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16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6
(二)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列宁和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要略 24
(三)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 27
第二章 形成 发展 特点 30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30
(一)邓小平在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经济哲学思想的孕育 31
(二)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经济哲学思想的萌芽 37
(三)邓小平在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 49
二、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新的发展 51
(一)体现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新的发展的系列文本 51
(二)集中体现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新的发展的三个重要文本 53
三、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60
(一)鲜明的时代性 60
(二)强烈的实践性 62
(三)理论的创新性 66
第二篇 方法论 73
第三章 求是论 73
一、“我是实事求是派” 73
(一)“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 73
(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5
二、在解放思想中达到实事求是 79
(一)“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79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80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中的深入贯彻 83
三、“在实践中摸索” 86
(一)“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 86
(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88
(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89
四、尊重经济规律 92
(一)经济规律的本质和特点 92
(二)“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94
(三)鼓实劲、求实效 96
第四章 手段论 99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99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科学概括 99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体现的手段和目的之统一 103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05
(一)关于市场经济属性的传统观念 105
(二)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的发展过程 114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 118
(四)市场经济的共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 120
三、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129
(一)列宁告诫:管理经济“不应过分醉心于行政手段” 130
(二)邓小平关于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论述 132
第五章 整体论 135
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 13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137
(二)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38
(三)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矛盾与重大矛盾 139
二、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主要矛盾 141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过程 14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45
(三)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50
三、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 156
(一)全面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6
(二)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渐进改革方略 161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64
第三篇 发展观 171
第六章 发展根据 171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71
(一)发展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72
(二)时代的发展与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174
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77
(一)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178
(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180
三、“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83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历程 18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 185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基础和意义 188
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90
(一)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90
(二)经济发展概念内涵的深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 193
第七章 发展战略 199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时间序的推进 199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01
(二)经济发展的“台阶式”跃进战略 205
(三)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207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空间域的展开 208
(一)部分先富带动共富的“大政策” 209
(二)重点带动全面的产业发展战略 213
三、“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224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226
(二)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要论述 228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230
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理论基础 232
(一)科教兴国战略及其理论基础 232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理论基础 242
第八章 发展动力 259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质与动力机制 259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60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质和动力机制的探索 262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殊性质和动力机制的新探索 264
二、“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66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67
(二)“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268
(三)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275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实现跨越式发展 290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要义 290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走人才强国之路 297
(三)发展知识经济与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04
第九章 发展条件 314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14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315
(二)面向开放世界的开放理论与实践 322
(三)“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 335
二、经济发展离不开政治保证 345
(一)改革与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大道理” 345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50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74
三、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 388
(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先进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389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94
第四篇 价值观 405
第十章 价值目标 405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406
(一)效率和公平的内涵及其具体历史性 406
(二)效率和公平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 412
(三)我国现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416
二、消灭贫穷、富民强国的价值取向 419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419
(二)富民强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24
三、部分先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28
(一)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28
(二)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32
第十一章 价值标准 439
一、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 439
(一)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及其辩证性 439
(二)生产力标准及其与实践标准的辩证关系 443
二、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447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意义及正确运用 44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价值指向 450
三、以人民为价值和评价主体 460
(一)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及其辩证联系 460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形成和发展 461
(三)邓小平以人民为价值和评价主体的价值观 462
第十二章 价值导向 466
一、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 466
(一)“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467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471
(三)“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实践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75
二、坚持和正确把握集体主义原则 480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其基础性工程 481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48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兼容性 489
(四)正确把握集体主义原则,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491
三、必须长期艰苦创业 494
(一)艰苦创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494
(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497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05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505
(二)培育“四有”公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509
(三)全面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12
主要参考文献 516
附录 522
附录一:一个探索性的文本(1998·第一次全国经济哲学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 522
附录二:经济哲学在西方近代的发端(2001·第二次全国经济哲学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 532
附录三:中国进入WTO的反思与前瞻(2001·全国“发展与发展哲学”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 543
后记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