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前言之一 1
修订前言之二:答读者问13则 4
自序 1
第一章 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 1
前言:夏天为什么缺乏诗意经典 3
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6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6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9
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 11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12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15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17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21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23
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辛弃疾 25
春天:两种不同的现代诗情 28
春&艾青 28
初春&王宜振 31
春天:两种不同的散文美 35
解读朱自清的《春》 35
解读林斤澜的《春风》 40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43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43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6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48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51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 54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 56
一种秋天的当代诗意 60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 60
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63
两种不同的冬天的美 72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毛泽东 72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毛泽东 75
对自然美的科学阐释——解读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80
第二章 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 85
前言:刹那心灵颤动的审美价值 87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89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 96
在政治幻想和艺术幻想之间挣扎——解读李白的《下江陵》 102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108
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117
解读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121
踏上人生的旅途,寻找精神的“旅店”——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123
第三章 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 131
前言:不能拘泥于情趣 133
解读杨振宁的《邓稼先》 134
解读《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138
解读《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143
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47
解读陈毅的《梅岭三章》 150
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兼谈多媒体与文本分析的关系 154
叙述胜于描写——解读叶兆言的《闲话章太炎》 160
谐趣和理趣的交织——鲁迅《自嘲》解读 164
解读臧克家《有的人》 167
“愚公”还是“智公”“智叟”还是“愚叟”——解读《愚公移山》 172
象征和系列意象——解读高尔基的《海燕》 175
附:《水浒传》:什么样的英雄崇拜 177
第四章 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 181
前言:贴近混沌初开的心灵的精彩 183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184
进入孩子的感觉世界——解读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 197
文本语义和幽默感——解读舒婷的《童年絮味》 200
《皇帝的新装》中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个性 204
解读哈谢克的《黑信》 209
解读聂绀弩的《我若为王》 211
附:《朝花夕拾》中含笑的批判——走近伟大作家的童心 214
契诃夫小说中的儿童心理 219
舒婷诗歌中人的价值 222
第五章 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 227
前言:在非诗意的亲子之爱面前睁开眼睛 229
《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 231
解读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234
解读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238
听觉、记忆、动机发生变异的奇观——“安娜·卡列尼娜回家看儿子”片段解读 241
解读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248
解读泰戈尔的《金色花》 253
第六章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257
前言:生命的价值不限于人类 259
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260
解读梁实秋的《猫的故事》 266
解读蒲松龄的《狼》 271
解读刘基的《说虎》 274
解读周晓枫的《小地主》 276
附:《西游记》中动物的特点 279
第七章 进入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的程序 283
前言:情节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轨 285
为什么吴敬梓把心理疗法改为胡屠户的一记耳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拉开距离 287
薛宝钗、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是坏人吗——真善美的统一和错位 295
都德为什么不写落后到转变的全过程——情节和心理“突转”的临界点 301
契诃夫为什么觉得小孩把婴儿杀死以后的法律责任并不重要——外部的临界点和内心的临界点 306
杜十娘和陈奂生走向高潮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古代小说和当代小说的细节 309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样残忍地折磨于洛夫妇——把人物打入非常轨道 313
为什么中国古典小说强调一波三折——将人物打入“第二环境” 317
渺小的人物和崇高的主题——从心理结构看《最后一课》 321
阿Q死到临头还不痛苦是不真实的吗——以喜剧写悲剧 328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格面具”是如何当众丢落的——人物内心动荡和外部动作之间的不平衡 332
通过假项链、真项链、假金币暴露人物的内心隐秘——超现实的和现实的第二环境及其功能 339
屠格涅夫的《木木》比莫泊桑的《珂珂特小姐》高明在哪里——前提条件的充分、心理氛围的饱和同结局的关系 344
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穷困吗——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 350
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为什么是艺术的——人物的情感逻辑超越人物的理性逻辑 356
抓住人物的执迷不悟——人物情感逻辑的起点 360
安德来公爵对同一棵橡树为什么先后有相反的感觉——找到人物的变异感觉、记忆和动机 367
李斯特尼次基为什么觉得奥尔加分外漂亮——人物肖像的表面感觉和纵深感觉 374
海明威修改了三十九次的对话有什么妙处——人物的对话和潜对话 378
为什么猪八戒的形象比沙僧生动——拉开人物感知、动机和行为的距离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