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辨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廷扬著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21086532
  • 页数:2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是对审美教育诸说展开评论与批判,运用“美的规律”,实事求是地明确美育的内涵和外延。

自序 1

上篇:驳论 3

第一章 “审美教育”论 3

第一节 审美教育说的疑义 3

一、审美须有客观标准 4

二、流行并不代表科学 6

三、权威并非等于真理 7

第二节 审美教育说的错位 11

一、概念外延不清 11

(一)美育≠美感教育 11

(二)美育≠美学普及 12

(三)普通教育<美育 12

(四)美育>审美教育 13

二、认识多可商榷 13

(一)美育的性质怎样定位 13

(二)美育的价值如何选择 14

(三)美育的手段岂止审美 14

(四)美育的目标重心何在 15

第三节 余论 17

第二章 “情感教育”论 22

第一节 情育说的理论依据 22

一、西方的审美教育观 22

二、中国的情感教育说 24

第二节 情育说的理论困窘 25

一、情育说难以为美育争取独立 25

二、对情育的限定依然值得怀疑 28

(一)审美情感源自于功利 29

(二)审美情感要合乎道德 30

(三)审美情感离不开认识 31

(四)审美情感更基于实践 33

第三节 情育和美育的差别 35

一、性质有本末之分 35

二、地位有高低之别 37

三、作用有大小之异 39

第三章 “感性教育”论 41

第一节 感性教育说的缘起 41

第二节 感性说的理论误区 42

一、研究对象不明 42

(一)感性≠美感 42

(二)美感≠美 43

(三)容易造成误会 43

二、科学关系不明 44

(一)感觉学≠感性认识论 44

(二)美学≠感性认识论 44

第三节 感性说的理论剖析 45

一、美丑失去了客观标准 46

二、美与认识之间具有或然性 47

(一)美(完善)≠感性认识 47

(二)美并非“低级认识方式” 49

三、“美识”与“美感”的区别 51

(一)作用方向及其结果不同 51

(二)内容及其范围大小不同 51

(三)性质及其实践关系不同 5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美育的实践性 52

一、理性和感性的辨证关系 52

二、美育实践的真谛在创美 53

三、结论 54

第四章 “艺术教育”论 56

第一节 艺术教育说的成因 56

一、艺术原因 56

二、理论原因 57

(一)美学即艺术哲学 58

(二)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58

(三)美的本质在于心灵的自由 59

(四)艺术美涵盖自然美 60

(五)美于自然科学难以定性 60

第二节 美的艺术哲学评析 61

一、头足倒立的美学辩证法 62

(一)精神理念是第一性的 62

(二)美的程度决定于理念显现的程度 63

(三)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 63

(四)艺术美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64

(五)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 65

(六)艺术的消亡 67

二、黑格尔美学的几点启示 67

(一)珍视人的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 67

(二)坚持艺术、美学的辩证唯物论 68

第三节 美育与美的规律 69

一、美的规律是普遍规律 69

二、美的规律是客观规律 70

(一)精神产品是客观存在 70

(二)思维本身也是客观的 71

(三)自然是美的物质基础 71

三、美育规律≠美的规律≠艺术规律 73

(一)美育规律是美的特殊规律 73

(二)美育高于艺术教育 73

(三)美育≠教育艺术 76

第五章 “美学普及”论 79

第一节 美学处境的尴尬 80

一、美学难代美育 80

二、生活冷遇美学 80

三、美学避丑而逃 81

第二节 美学普及说的盲点 83

一、忽视美育的复杂性 83

二、看轻美育的艰巨性 84

(一)美育亟需美学的正确导向 84

(二)美育面临现实生活的严峻挑战 85

(三)美育受到应试教育的顽强抵抗 87

三、忘记美育的实践性 93

(一)美育与美学普及的根本区别 93

(二)美学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实践 94

(三)求美能力的达成更需要实践 95

(四)美育必须重视教育自身的美化 96

第三节 美学普及说的误导 97

一、导向对美育的误解 97

二、导向对书本的死教 97

三、导向对书本的死读 98

第六章 “美育取消”论 99

第一节 一个尖锐严峻的问题 99

一、问题的提出 100

二、美育来之不易 100

三、问题值得深思 101

(一)美育=资产阶级教育吗 101

(二)如何理解党的教育方针 101

(三)中国教育是“5-2=3”吗 101

第二节 劳育是无产阶级美育的存在方式 102

一、“劳动”的历史意义 102

(一)劳动的本质是创造 102

(二)劳动与剥削的阶级对立 103

(三)消灭异化是无产阶级的美质所在 103

二、“劳动”与教育的关系 103

(一)劳动教育是无产阶级教育的本质和表征 103

(二)劳动创造是无产阶级的教育目的和手段 104

(三)劳动实践是无产阶级教育的动力和标准 104

第三节 美育是无产阶级教育的理想境界 105

一、“五育”结构的层次性 105

二、美育理想的实践性 106

三、美育关联着人的异化和美化 107

四、革命导师为何未论及美育 108

(一)美是不言自明的现象 108

(二)美育须靠实践的创造 110

五、重提美育的意义 110

(一)有助于明确教育的指导思想 110

(二)有助于明确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111

(三)有助于在教育中识别真假马列主义 111

(四)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党的教育方针 111

(五)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 112

第四节 关于美育与教育的几点认识 113

一、“美育”优于“教育” 114

二、美就渗透在教育实践中 115

三、美育是检验教育的最高标准 115

四、正确看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116

第七章 “德育辅助”论 118

第一节 “德育辅助”说的历史渊源 118

一、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 119

(一)重“道”的宇宙观 119

(二)重“德”的人生观 129

二、封建正统的重德文化 137

(一)正确看待儒家文化 137

(二)重德文化的局限 139

(三)传统教育的弊病 142

第二节 德育辅助说的现代问题 152

一、两种美学的教育冲击 152

二、“以美为美”的教育根据 153

三、美育与德育的联系与区别 155

(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同 155

(二)教育的地位和功能悬殊 156

(三)教育之目的和手段有别 157

(四)表现的内容和形式相异 160

(五)运行的过程和方法迥然 162

第三节 结语 165

下篇:正论 169

第八章 “美育形式”说 169

第一节 美育的形式和地位 169

一、美育形式的内涵和意义 169

二、美育的教育地位及功能 171

第二节 美育形式说的理论基础 172

一、关于什么是美 172

(一)美学的教育学视点 172

(二)美学的实践论基础 172

(三)美的定义和分类 175

二、关于对审美的认识 178

(一)审美活动的性质 178

(二)审美活动的类型 179

(三)审美的心理因素 180

第三节 教育中的立美方法 182

一、立美教育的中介形式 182

(一)善的形式合乎真的内容 182

(二)真的形式合乎善的内容 182

(三)立美教育方法的系统化 183

二、立美教育的功能 184

(一)操作完形的例子 184

(二)操作完形的美质 185

(三)操作完形的力量 186

三、立美教育的过程分析 186

(一)“以美引真”的育人机制 187

(二)“理性直观”的智能结构 189

第四节 立美教育与教育改革 191

一、教育的立美与异化 191

二、立美与中小学课程建设 192

三、立美教育的重要启示 193

(一)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 193

(二)关于“合规律”与“合目的” 194

(三)有关教育异化的问题 197

(四)美育形式说的主要缺陷 201

第九章 “教育境界”说 202

第一节 教育境界说的贡献 202

一、旧美育观的缺陷 203

(一)美育实施的范围狭窄 203

(二)教育与生活失去界限 203

(三)美育与诸育关系错位 205

(四)美育仅仅是借美育人 206

二、新美育观的实质 207

(一)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实践 208

(二)美的规律是实践的规律 210

(三)教育必须遵循美的规律 213

三、美育自身的规律 215

(一)美育规律的提出 215

(二)教育特殊在哪里 216

(三)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216

(四)美育规律的呈现 217

(五)教育美的层次性 218

第二节 教育境界说的拓展 220

一、融合式教育:把普通教育转化成美的教育 220

(一)灌输式教育 221

(二)园丁式教育 223

(三)融合式教育 225

二、美学教育观:世界观水平的研究与设想 227

(一)文化与教育的三种境界 227

(二)美育研究的三种水平 234

(三)美育实践的三种表现形态 238

第三节 结语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