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乳腺 1
第一节 引言 1
一、种系发生 1
二、个体发生 2
第二节 乳腺生长与分化的指标 3
一、宏观测定法 3
二、组织学方法 3
(一)光学显微镜检查 3
(二)电子显微镜检查 5
三、细胞学研究法 5
四、在体乳腺测定法 5
五、评价乳腺的体外技术 6
第三节 乳腺发育阶段、泌乳功能及泌乳降低 6
一、概述 6
二、胎儿的乳腺发育阶段 7
(一)初级乳芽 7
(二)初级乳芽管的形成 7
(三)二级乳芽 7
(四)乳腺脂肪垫 7
(五)正中悬韧带 7
三、出生后乳腺的发育 11
(一)出生到初情期 11
(二)初情期 11
(三)妊娠期 12
(四)泌乳早期 14
(五)泌乳的降低 14
(六)千乳期 15
(七)重复妊娠和泌乳 15
(八)年龄 15
第四节 乳腺血液供应 16
一、概述 16
二、母牛 16
(一)乳腺的动脉 16
(二)乳腺的静脉 17
(三)乳房供血的重要意义 18
第五节 淋巴系统 18
一、概述 18
二、淋巴向血液的转运 18
三、淋巴和淋巴结的功能 19
第六节 神经系统 19
一、概述 19
二、植物性神经系统 19
三、乳排放的神经内分泌反射弧 20
第七节 乳腺生长和分化研究的展望 20
一、分泌上皮细胞 20
二、肌上皮细胞 21
三、结缔组织或基质 21
四、乳腺的退化 21
第二章 乳腺的内分泌调节和神经调节 23
第一节 引言 23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 25
第三节 乳腺生长的激素调节 26
一、卵巢类固醇激素 26
(一)激素的应用 26
(二)血清中的激素浓度 27
(三)激素的作用机理 27
二、垂体前叶肽类激素 28
(一)激素的应用 28
(二)血清中的激素浓度 28
(三)激素的作用机理 29
三、胎盘激素 29
四、肾上腺类固醇激素 30
五、甲状腺激素 30
六、其他激素和因子 30
第四节 乳腺生长的神经调节 31
第五节 乳汁生成的激素调节 31
一、垂体前叶肽类激素 31
(一)激素的应用 31
(二)血清中的激素浓度 32
(三)催乳素的作用机理 33
二、胎盘催乳素 34
三、肾上腺类固醇激素 34
(一)激素的应用 34
(二)血清中的激素浓度 35
(三)类皮质激素结合球蛋白(CBG) 35
(四)激素的作用机理 36
四、卵巢类固醇激素 36
(一)激素的应用 36
(二)血清中的激素浓度 37
五、前列腺素(PG) 37
第六节 乳汁生成的神经调节 37
第七节 泌乳的激素调节 37
一、垂体前叶肽类激素 37
(一)激素的应用 38
(二)血清中的激素浓度 38
二、甲状腺激素 39
(一)激素的应用 39
(二)血清中的激素浓度 39
(三)降钙素 40
三、甲状旁腺激素 40
四、胰岛素 40
五、肾上腺类固醇激素 40
六、卵巢类固醇激素 41
第八节 泌乳的神经调节 42
第九节 排乳 42
一、神经的作用 42
二、激素的作用 44
三、排乳的刺激 44
四、排的抑制 44
第三章 泌乳的营养、代谢和环境条件 48
第一节 引言 48
第二节 消化 49
一、消化道解剖 49
二、消化物质流动的调节 50
三、非反刍动物的消化 50
四、反刍动物的消化 51
五、瘤胃微生物 51
六、挥发性脂肪酸合成的途径 52
第三节 消化与吸收 53
一、概述 53
二、挥发性脂肪酸(VFA) 53
三、碳水化合物代谢 53
四、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 54
五、脂类代谢 54
第四节 养分的需要量 55
一、概述 55
二、能量 61
三、蛋白质的需要量 62
四、矿物质的需要量 63
第五节 养分的分配 63
一、概述 63
二、与泌乳开始有关的代谢适应 64
三、乳腺的血流量 66
四、乳腺对乳前体物的吸收 66
五、内分泌参与养分的分配 68
第六节 乳腺的代谢 69
一、概述 69
二、结构与功能 69
三、能量代谢 70
四、脂肪酸合成 72
第七节 乳的质量 73
一、概述 73
二、营养的影响 73
三、季节的影响 74
第八节 环境的影响 74
一、概述 74
二、环境的因素 74
三、动物的因素 75
四、饲料与饮水的消耗量 75
五、代谢适应 75
六、内分泌的变化 76
七、产乳量 76
八、乳的成分 77
第九节 代谢疾病 77
一、概述 77
二、酮病 77
三、产乳热(生产低钙血症) 78
四、低镁血搐搦症 78
第四章 乳的生物合成与细胞分泌 81
第一节 引言 81
第二节 泌乳期的乳腺 81
一、发生 81
二、结构 81
三、分泌细胞 82
第三节 研究方法 86
第四节 乳的前体物和代谢途径 87
第五节 乳脂的生物合成 89
一、概述 89
二、脂肪酸和甘油的来源 89
三、三酰基甘油的生物合成 90
四、其他脂类的生物合成 91
第六节 乳糖的生物合成 91
一、概述 91
二、合成途径 91
三、乳中的其他碳水化合物 92
第七节 乳蛋白的生物合成 92
一、蛋白质的来源 92
二、基因组 93
三、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途径 93
(一)调控机理 94
(二)遗传密码和突变 94
(三)翻译后的修饰 95
(四)蛋白质合成的研究 95
四、乳蛋白的生物学意义 95
第八节 主要乳汁成分的细胞分泌 96
一、蛋白质和大部分非脂肪成分的转运途径 96
二、脂肪球的分泌途径 96
三、膜的流动 97
四、血液免疫球蛋白的运输途径 97
五、血中白细胞进入乳的途径 98
第九节 各种物质向乳汁的转运 99
一、概述 99
二、紧密连接 99
三、主要的盐分和矿物质 99
四、其他物质 100
(一)柠檬酸 100
(二)嘌呤和嘧啶 100
(三)杀虫剂、药物和抗生素 100
(四)有毒元素 101
(五)放射性核素及其识别 101
(六)其他物质 102
第十节 关于腺体分泌 102
一、持续合成 102
二、乳房炎的影响 102
三、细胞合成速率与产乳量 102
第五章 乳和初乳的生化与营养 105
第一节 引言 105
第二节 乳的成分 105
一、总成分 105
(一)种间差异 106
(二)种内的遗传差异 107
(三)泌乳期的差异 109
(四)其他原因的差异 110
二、脂类 111
(一)三酰基甘油 111
(二)其他脂类 112
三、蛋白质 113
(一)酪蛋白 114
(二)乳清蛋白 115
(三)脂肪球膜蛋白 117
四、酶 118
五、碳水化合物 119
六、盐类 120
七、混杂成分 121
(一)自然成分 121
(二)污染物 123
第三节 乳的物理结构 123
第四节 乳的营养价值 124
一、乳对哺乳幼畜的营养价值 124
二、乳对婴儿的营养价值 125
三、乳对成人的营养价值 126
第六章 乳的收集 130
第一节 引言 130
第二节 影响机械挤奶的生理因素 130
一、乳头的结构与功能 130
二、乳头口、乳头管及其括约肌 131
第三节 机械挤奶 134
一、真空度 135
二、双室乳头杯 135
三、内套特性 136
四、脉动率 136
五、脉动比 137
六、乳头杯重量(全套) 137
七、乳头充血 137
八、气滑和细菌转移 137
九、挤奶结束时的机器挤干 138
十、乳牛对电的敏感性 138
十一、挤奶技术的总结 139
第四节 体细胞计数在监测乳房健康中的作用 139
一、体细胞计数 139
二、乳房内装置 141
第五节 乳头浸泡 141
第六节 挤奶方法和乳分泌速率 141
一、乳分泌速率 141
二、乳成分分泌的变化 142
三、残留乳、可利用乳和母牛的准备过程 143
四、脂肪含量的日变化趋势 144
五、挤奶频率 145
第七节 泌乳的结束 146
一、干乳期的长短 146
二、分娩前的挤奶 147
篇七章 乳房炎与乳腺的免疫系统 149
第一节 引言 149
第二节 乳腺的功能 149
一、营养功能 149
二、免疫转移 150
(一)细胞免疫 150
(二)体液免疫 151
(三)种间差异 153
第三节 乳房炎 154
一、革兰氏阳性球菌 155
二、革兰氏阴性杆菌 156
三、革兰氏阳性杆菌 157
四、酵母菌 158
五、支原体 158
六、原生质鞘 158
第四节 环境因素对乳房炎的影响 158
一、营养因素 159
二、畜舍 159
三、垫草 159
四、挤奶机 159
五、气候 159
第五节 防御系统 160
一、乳头管 160
二、化学防御 160
(一)乳铁传递蛋白 160
(二)溶菌酶 160
(三)过氧化物酶-硫氰酸盐-过氧化氢 160
三、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161
四、免疫的防御机理 161
(一)体液免疫系统 161
(二)细胞免疫系统 62
第六节 新感染时间 163
第七节 乳房炎的控制 164
一、预防 164
二、诊断 165
三、治疗 165
第八节 摘要与结论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