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第一篇 中国形上学——曾春海 3
第一章 中国哲学之形上学导论 3
第一节 形上学的内涵是什么? 3
第二节 中国形上学之特质 11
第三节 中国形上学的方法 14
第四节 中国形上学之学派与主要论题 23
第五节 小结 25
自我评量 27
第二章 中国本体论 28
第一节 道家的本体论 29
第二节 儒家的本体论 35
第三节 中国佛学的本体论 43
第四节 小结 47
自我评量 49
第三章 中国宇宙论和宇宙生成论 50
第一节 《老子》、《庄子》及《易传》宇宙论 51
第二节 气化的宇宙发生学 56
第三节 中国佛学的宇宙论 70
第四节 小结 76
自我评量 78
第四章 中国天人关系论 79
第一节 儒家的天人关系论 79
第二节 道家的天人关系论 93
第三节 佛家心性论 98
第四节 小结 108
自我评量 110
参考书目 111
第二篇 中国认识论——李贤中 117
第五章 中国认识论 117
第一节 “认识”在中国哲学的意涵 117
第二节 认识的来源、性质与形成 126
第三节 知识的分类 134
第四节 小结 140
自我评量 140
第六章 中国真知与认知模式 142
第一节 知行关系与真知 142
第二节 认知的模式 148
第三节 不同认知模式的比较 152
第四节 小结 157
自我评量 158
参考书目 159
第三篇 中国逻辑——李贤中 163
第七章 中国逻辑 163
第一节 中国逻辑的特性与内涵 163
第二节 正名思想与名、辞、说、辩的逻辑结构 168
第三节 以“推类”为主的相关推理类型 173
第四节 佛家逻辑 185
第五节 小结 190
自我评量 191
第八章 中国逻辑的推理特性与近代发展 192
第一节 影响推理的形上思想 192
第二节 以实践为主的推理 195
第三节 思维情境中的推理 197
第四节 中国逻辑的价值与发展 202
第五节 小结 205
自我评量 206
参考书目 207
第四篇 中国伦理学——叶海烟 211
第九章 中国伦理学的主要学说 211
前言:“伦理”的意义探源 211
第一节 儒家伦理学 213
第二节 道家伦理学 228
第三节 墨家伦理学 242
第四节 佛教伦理学 249
第五节 小结 266
自我评量 267
第十章 中国伦理、教化与人格养成之道 268
第一节 礼乐与教化的历程 269
第二节 文化与伦理相互为用 273
第三节 伦理与人格养成之道 276
第四节 小结 286
自我评量 290
参考书目 291
第五篇 中国美学——尤煌杰 295
第十一章 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命题(上):根源自儒道思想的美学观念 295
第一节 中国美学思想的特色 299
第二节 儒家美学的基本主张与对后世的影响 307
第三节 道家美学的基本主张与对后世的影响 313
第四节 小结 318
自我评量 320
第十二章 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命题(下):艺术精神的表现 321
第一节 顾恺之与“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 322
第二节 谢赫与“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328
第三节 身即山川而取之:山水画的境界 331
第四节 小结 348
自我评量 348
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上) 349
第一节 建筑与庭园艺术 349
第二节 造型艺术:雕刻艺术、陶瓷艺术、青铜器与玉器 354
第三节 小结 368
自我评量 371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下) 372
第一节 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 372
第二节 诗歌、音乐与戏曲 383
第三节 小结 390
自我评量 392
参考书目 393
第六篇 中国政治哲学——叶海烟 397
第十五章 先秦的政治哲学 397
第一节 孔子的政治哲学——德治理想与正名主义 399
第二节 孟子的民本主义政治观 405
第三节 荀子的礼治主义 410
第四节 道家的政治哲学 416
第五节 墨子的政治哲学 420
第六节 法家的政治哲学 423
第七节 小结 426
自我评量 427
第十六章 汉代以迄近代的政治哲学 428
第一节 王安石变法的理想及其实践 430
第二节 朱熹的政治哲学 432
第三节 功利主义的政治哲学 435
第四节 黄宗羲的批判精神 438
第五节 中国政治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442
第六节 小结 447
自我评量 448
参考书目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