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生物学习性 1
二、对营养的要求 1
三、寄主范围 2
四、植物疫病主要症状与发病特点 2
五、致病性与致病力分化 2
六、生活史 3
七、细胞学特征 4
八、植物疫病的病害循环 5
第二章 疫霉属真菌的形态特征 7
一、营养体 7
二、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8
三、厚垣孢子 8
四、藏卵器、卵孢子和雄器 8
第三章 疫霉菌的分类与鉴定 10
第一节 疫霉菌的分类与鉴定 10
一、疫霉属真菌的种及其分组 10
二、疫霉菌的分类依据 14
三、关于种的鉴定及对某些分类依据的评价 17
第二节 疫霉菌的种及种下类群分类变化 18
一、隐地疫霉与掘氏疫霉 18
二、掘氏疫霉与P.melonis和中国疫霉 19
三、烟草疫霉与寄生疫霉及其种下分类 19
四、棕榈疫霉及其相似种 20
五、大雄疫霉及其种下分类 20
六、樟疫霉 21
第四章 中国疫霉菌的种类与特征 22
第一节 中国疫霉属真菌分种检索表 22
第二节 中国重要疫霉种的特征与寄主 23
一、苎麻疫霉 23
二、恶疫霉 24
三、辣椒疫霉 24
四、樟疫霉 25
五、柑桔生疫霉 25
六、柑桔褐腐疫霉 26
七、芋疫霉 26
八、掘氏疫霉 27
九、致病疫霉 27
十、大雄疫霉 28
十一、烟草疫霉 28
十二、棕榈疫霉 29
第五章 疫霉菌的有性生殖 30
第一节 疫霉菌的交配型与性分化 30
一、疫霉菌的交配型 30
二、疫霉菌的性征类型 32
三、交配型的分布 33
第二节 有性生殖过程 33
一、雄器围生(藏卵器穿雄生)的有性生殖过程 33
二、雄器侧生的有性生殖过程 34
第三节 疫霉菌的有性生殖行为 34
一、异宗配合疫霉菌的有性生殖行为 35
二、同宗配合疫霉菌的有性生殖行为 37
第四节 有性生殖生理 37
一、温度 37
二、光照 38
三、营养成分 38
四、空气 39
五、pH值 39
第六章 疫霉菌的遗传与变异 40
第一节 同宗配合特性的遗传与变异 40
第二节 交配型的遗传与变异 41
一、交配型在无性繁殖条件下的遗传与变异 41
二、交配型在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与变异 43
三、控制交配型的遗传机制 44
第三节 生长速率的遗传与变异 46
一、生长速率在无性后代的遗传与变异 46
二、生长速率在有性生殖自交后代的遗传与变异 47
第四节 菌落形态的遗传与变异 47
第五节 致病力的遗传与变异 49
第六节 抗药性的遗传与变异 51
一、对抗生素的抗性遗传与变异 51
二、对甲霜灵的抗性遗传与变异 51
三、对氟苯丙氨酸、地茂散抗性的遗传与变异 53
第七节 其他生物学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53
一、菌体形态的遗传与变异 53
二、在35℃条件下菌丝生长能力的遗传与变异 54
三、产孢能力的遗传与变异 55
第七章 疫霉菌所致病害的组织细胞学与病理生理学 56
第一节 疫霉菌所致病害的组织与细胞学 56
一、感病互作条件下的组织学与细胞学变化 56
二、抗病互作条件下的组织学与细胞学变化 57
第二节 疫霉菌所致病害的病理生理 59
一、疫霉菌的致病机理 59
二、植物的抗病机理 60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病理生理 61
四、大豆根腐病的病理生理 63
五、疫霉菌的植物抗毒素激发子 64
第三节 一些化学因素对病害发生影响的生理 66
一、施肥水平及土壤含盐度 67
二、氮素 67
三、磷 67
四、钾 67
五、pH 68
第八章 疫霉菌的存活 69
第一节 疫霉菌的存活结构与存活期 69
第二节 在土壤中存活的方式 72
第三节 影响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 72
第九章 疫霉菌的分子生物学 74
第一节 疫霉菌的DNA含量与倍体性 74
第二节 电泳核型 75
第三节 基因转导 75
第四节 双链RNA 76
第五节 植物疫病的分子病理学 76
第六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疫霉菌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78
第十章 疫霉菌实验技术 81
第一节 常用培养基 81
一、利马豆培养基 81
二、V8培养基 81
三、V6培养基 82
四、胡萝卜培养基 82
五、燕麦培养基 82
六、玉米粉培养基 82
七、番茄培养基 82
八、大豆培养基 82
九、黑麦培养基 82
十、色氨酸培养基 83
十一、SLA培养基 83
十二、S+L培养基 83
十三、选择性培养基 83
第二节 分离与诱捕 84
一、分离 84
二、诱捕 84
第三节 孢子囊诱导产生与游动孢子悬浮液制备 85
一、诱导孢子囊产生 85
二、孢子囊的脱落性检测 86
三、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86
第四节 厚垣孢子的诱导产生与检测 87
一、厚垣孢子的诱导产生 87
二、厚垣孢子的提纯与悬浮液制备 87
三、影响厚垣孢子产生的因素 88
四、分离、检测厚垣孢子的方法步骤 88
第五节 交配型测定与卵孢子产生 88
一、交配型测定 88
二、卵孢子的产生与计数 89
第六节 生长速率测定 90
第七节 菌丝生长温度测定 91
一、最低生长温度测定 91
二、最适生长温度测定 91
三、最高生长温度测定 91
第八节 单游动孢子无性系的建立 91
一、方法 92
二、主要影响因素 92
第九节 诱导卵孢子萌发与建立单卵孢株群体 92
一、诱导卵孢子萌发 92
二、单卵孢株群体的建立 95
第十节 致病性测定 95
一、致病性测定方法 95
二、主要影响因素 96
第十一节 菌体蛋白质电泳 97
一、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97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 97
三、染色与脱色 98
四、电泳图谱绘制与分析 98
第十二节 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的测定 98
一、寄主植物测定 98
二、染色 99
三、培养基平板上萌发测定 99
第十三节 对药物的抗性与敏感性测定 100
一、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100
二、两种杀菌剂复配后的毒力测定 100
三、抗药性诱变 101
四、抗药性遗传稳定性测定 101
第十四节 细胞核染色 102
一、无性结构的细胞核染色 102
二、卵孢子的细胞核染色 102
第十五节 固定与制片 103
一、浮载剂 103
二、玻片标本制作 103
第十六节 培养与菌种保藏 103
一、培养 103
二、菌种保藏 104
第十一章 植物疫病的防治 105
第一节 农业措施 105
一、减少病菌传播 106
二、控制田间湿度 106
三、轮作 106
四、田园卫生 107
五、施肥 107
六、调节播种期 108
七、其他农业措施 108
第二节 抗病品种 108
一、抗病育种 109
二、抗病品种与病害控制 110
第三节 生物防治 111
一、微生物颉颃原理 111
二、颉颃微生物群落 112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16
第四节 植物检疫 117
第五节 化学防治 118
一、甲霜灵 119
二、乙磷铝 121
三、胺丙威与胺丙威N 121
四、霜脲氰 122
主要参考文献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