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论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德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178076
  • 页数:600 页
图书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论纲》一书,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历史形成、特色内涵,并富有建设性地提出了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具体建议,全书生动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壮丽画面。该书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政治观点鲜明。二是历史阶段划分清晰。三是特色视角新颖独特。四是实践指导性强。它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本力作,是值得每一位司法工作者认真研读并定能有所收获的一本好书,是广大法学理论工作者应予充分关注并加深入研究的一本好书,更是国内外、境内外法律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等研习中国司法制度极具参考价值的一本好书。

绪论 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及清末后之移植与变迁 1

一、中国传统司法制度概要 1

(一)司法与行政合一 1

(二)司法权制衡与分离 3

(三)诸法合体 5

(四)例律并行 6

(五)礼法融合 8

(六)刑罚世轻世重 10

(七)刑讯审判 11

(八)和解息诉 13

(九)直诉申冤 15

二、清末司法制度之移植 16

(一)清末修律之概况 17

(二)清末司法制度移植的主要内容 19

(三)殖民司法之移植——领事裁判权 28

三、民国司法制度之变迁 30

(一)南京临时政府司法制度之变迁 31

(二)北洋政府司法制度之变迁 34

(三)国民政府司法制度之变迁 38

第一篇 历史渊源 45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司法制度(1919~1949年) 45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北伐战争时期 45

(一)工农运动中的司法机关 46

(二)司法人员由工农选任 47

(三)公开审判 47

(四)废止肉刑,严禁逼供 48

(五)上诉与复核 48

(六)人民调解制度的萌芽 49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中央苏区的司法制度为重点 50

(一)苏区司法机关 50

(二)审判制度的初步发展 56

(三)审级制度的初步发展 59

(四)人民调解制度的创立时期 60

(五)诉讼原则的初步发展 61

(六)感化教育和劳动改造相结合的狱政方针 62

三、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司法制度为重点 62

(一)司法机关的设立 63

(二)诉讼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67

(三)诉讼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71

(四)司法制度的新创造——“马锡五审判方式” 76

(五)人民调解制度的普遍发展 78

(六)边区司法改革 79

四、解放战争时期 81

(一)司法机关的继续发展 81

(二)诉讼制度和原则的继续发展 84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86

(四)废除“六法全书” 87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的人民司法制度(1949~1957年) 89

一、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90

(一)新中国审判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90

(二)新中国检察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94

(三)新中国审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98

(四)新中国司法行政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101

(五)新中国人民律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01

(六)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0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司法改革运动 103

三、对前苏联司法制度的借鉴 106

(一)审判制度的借鉴 106

(二)检察制度的借鉴 107

第三章 反右运动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司法制度(1957~1976年) 110

一、反右运动中司法制度遭受的破坏 110

(一)司法原则和制度遭受质疑和批判 110

(二)司法机关遭到否定和撤销 112

(三)人民调解制度遭到破坏 113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司法制度被严重破坏 113

(一)砸烂公、检、法 113

(二)特殊的审判 115

(三)1975年宪法 116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司法制度的恢复与发展(1978~1997年) 117

一、司法制度的恢复 118

二、司法制度的发展 123

(一)立法的发展 123

(二)人民法院的发展 124

(三)人民检察院的发展 128

(四)公安机关的发展 131

(五)司法队伍建设的加强 132

第五章十五大以来司法改革浪潮的推动与抉择 135

一、司法改革浪潮 135

(一)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持续推动司法改革 135

(二)人民法院改革举措综述 138

(三)人民检察院改革举措综述 142

(四)公安部改革举措综述 145

(五)司法部改革举措综述 147

二、司法改革过程中的主要争论 150

(一)司法独立论 150

(二)法院中心论 152

(三)监督强化论 153

(四)司法地方化 156

(五)司法职业化 159

三、司法改革进行的抉择 162

(一)中央21号文件下的改革情况 163

(二)当前司法改革重点 166

第二篇 特色内涵 173

第六章 司法定位的特色 173

一、司法定位的理论基础 173

(一)西方司法定位的理论基础 173

(二)我国司法定位的理论基础 176

二、我国审判权与检察权由国家权力机关并列产生 178

(一)西方主要国家司法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定位 179

(二)我国审判权与检察权由国家权力机关并列产生 183

(三)我国“司法”内涵的定位 186

三、我国司法不享有违宪审查权 189

(一)西方国家的违宪审查模式 189

(二)我国的违宪审查相关规定 192

(三)我国违宪审查制度之特色 194

第七章 司法架构之特色 196

一、“审、检分设”与“检、行分离” 196

(一)西方国家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行政机关的关系 196

(二)我国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 199

二、司法机关设置体系相对单一 202

(一)西方国家司法机关的设置样式和特点 202

(二)我国司法机关设置的历史与现状 207

(三)我国司法机关设置的特色 210

三、采四级二审终审制 213

(一)西方国家审级制度概览 213

(二)中国审级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217

(三)审级制度的影响因素及我国审级制度的改革 222

第八章 司法运行之特色 225

一、司法在外部运行上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225

(一)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内容 226

(二)我国公、检、法运行关系的具体制度表现 226

(三)检、警运行机制比较及启示 229

(四)法、检运行机制比较 231

(五)律师与公、检、法之间的关系 232

(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233

二、司法在内部运行上实行民主集中制 235

(一)我国司法活动中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 235

(二)关于民主集中制作为司法办案运行机制的讨论 238

三、法院上下级运行上建立必要的案件请示制度 240

(一)我国案件请示制度的历史渊源 240

(二)案件请示制度的具体规定 241

(三)案件请示制度实际运行的情况分析 242

(四)关于案件请示制度的讨论 244

四、死刑适用采取严格核准制 246

(一)死刑核准制度的历史渊源 246

(二)新中国成立后死刑核准制度的发展 249

(三)关于死刑核准制度改革的讨论 253

(四)死刑核准制度已经采取的改革举措及其效果评估 254

五、运行效果评价上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57

(一)司法效果评价的标准 257

(二)中西方司法效果评价标准的差异 259

(三)“两个效果”统一的必要性及具体要求 260

第九章 司法功能之特色 263

一、司法解释功能 263

(一)司法解释的内涵 263

(二)我国司法解释的发展状况 264

(三)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国家的比较 269

(四)我国司法解释制度运作现状分析 272

二、案例指导功能 273

(一)我国案例制度的历史沿革 273

(二)我国探索案例指导制度的主要做法 275

(三)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特色 278

三、法律教育功能 284

(一)法律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284

(二)法律教育功能的传统法律文化底蕴 286

(三)中西方司法的法律教育功能比较 287

第十章 司法方式之特色 288

一、宽严相济 288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涵义 288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意义 290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 292

(四)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面临的具体问题 296

二、调判结合 298

(一)调解功能的司法价值 299

(二)关于调解的具体法律制度 301

(三)调判结合的司法经验表现 304

(四)调判结合面临的问题 308

(五)国外司法有关调解经验的制度尝试 309

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327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状况 327

(二)行政调解制度的发展状况 332

(三)仲裁制度的发展状况 338

(四)诉调衔接工作机制的制度依据及其现实运用 340

(五)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46

(六)仲裁与司法衔接的制度环节及面临的问题 347

四、综合治理 349

(一)综合治理特色的形成 349

(二)综合治理的实际运用 352

(三)综合治理的法理探讨 354

(四)综合治理面临的具体问题 355

第十一章 司法为民之特色 358

一、坚持群众路线 358

(一)走群众路线方针的历史渊源 358

(二)走群众路线的法律制度依据 360

(三)走群众路线与司法规律是否相冲突 362

二、便民诉讼 363

(一)便民诉讼作为司法价值追求的意义 364

(二)我国便民诉讼的具体举措 365

(三)我国便民诉讼的改革努力 367

(四)便民诉讼与“厌讼”传统法律文化间的协调 369

三、实行人民陪审制 371

(一)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演变 371

(二)我国陪审制度改革完善的主要争论 373

(三)英美法系陪审团制 376

(四)大陆法系参审制 379

(五)我国人民陪审制与两大法系陪审制的比较 382

四、高度重视群众申诉与再审申请 384

(一)我国申冤法律文化传统 384

(二)重视群众申诉的宪法法律依据 386

(三)改革完善再审程序的主要争论 387

(四)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关内容 390

(五)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减少信访事件发生 392

第十二章 司法队伍之特色 397

一、司法职业资格 397

(一)司法职业资格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 397

(二)司法大众化与司法专业化相结合 401

(三)国外的司法任职资格制度 404

(四)我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利弊分析 408

(五)司法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完善 410

二、司法任期与待遇 414

(一)我国的司法任期和待遇制度 414

(二)国外的司法任期与待遇制度 416

(三)我国司法任期与待遇制度的改革完善 417

三、司法惩戒制度 419

(一)我国的司法惩戒制度 419

(二)国外的司法惩戒制度 422

(三)我国司法惩戒制度的改革完善 424

第十三章 司法政治之特色 426

一、政治与司法关系的一般原理 426

二、强调司法的政治性一直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 429

三、我国司法制度政治特色的主要内容 433

(一)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433

(二)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440

第三篇 丰富与发展 449

第十四章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展方向 449

一、当代各国司法制度发展与改革方向 449

(一)各国司法制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50

(二)各国司法制度改革主要举措 450

(三)当代世界司法制度发展改革的基本方向 456

二、要对司法独立的主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464

(一)一些司法独立主张 465

(二)正确认识司法独立理念 466

(三)我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473

三、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司法发展之路 478

(一)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把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作为我国司法发展的根基 479

(二)立足国情和借鉴世界优秀法律成果相结合 481

第十五章 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司法的特色内涵 486

一、人民司法的现实意义 486

(一)司法服务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关系 487

(二)司法与民主的关系 489

(三)司法的本质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 491

二、进一步便民诉讼 493

(一)便民提起诉讼 494

(二)便民参与诉讼 496

(三)便民了解诉讼 497

(四)便民监督诉讼 500

(五)便民获得司法救济 503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 505

(一)人民陪审制度改革后的效果 505

(二)人民陪审制度改革后依然面临的问题 507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具体建议 509

四、反对官僚主义的司法作风 510

(一)官僚主义的司法作风与人民司法的性质不相符 511

(二)官僚主义司法作风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512

(三)去除官僚主义司法作风的有效措施 514

第十六章 着力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与工作机制 517

一、着力完善司法运行特色 517

(一)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 517

(二)完善案件请示制度 519

(三)完善死刑核准制度 520

(四)完善两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实现途径 521

二、着力完善司法功能特色 524

(一)完善司法解释制度 524

(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525

三、着力完善司法方式特色 526

(一)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526

(二)完善调判结合工作机制 534

(三)完善多元纠纷衔接工作机制 536

(四)完善综合治理的运用 538

第十七章 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544

一、努力建设公正的司法制度 545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其意义 545

(二)司法公正在当前中国社会的特殊内涵 548

(三)进行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 550

二、努力建设高效的司法制度 557

(一)高效作为司法制度建设目标的意义 558

(二)我国为提高司法效率所做出的努力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561

(三)进一步提升司法效率的着力点 564

三、努力建设权威的司法制度 566

(一)权威作为司法制度建设目标的意义 567

(二)司法权威的现状分析 568

(三)进一步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 570

参考文献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