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3
1.2.1 研究内容 3
1.2.2 研究意义 4
1.3 研究思路、方法 7
1.3.1 研究思路 7
1.3.2 研究方法 9
1.4 研究创新之处和框架结构 10
1.4.1 研究创新之处 10
1.4.2 研究框架结构 11
第2章 生态效率研究现状综述 14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2.1.1 生态效率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14
2.1.2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17
2.1.3 生态效率应用研究 26
2.2 生态效率研究现状评述 36
2.2.1 研究现状评述 36
2.2.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37
第3章 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39
3.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39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9
3.1.2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3
3.2 评价方法 44
3.2.1 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 44
3.2.2 熵权法基本原理 44
3.2.3 模糊隶属度函数基本原理 45
3.2.4 区域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46
3.3 区域生态效率评价过程 49
3.4 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52
3.4.1 全国层面数据分析 52
3.4.2 四大区域数据分析 56
3.5 我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60
3.5.1 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变异系数分析 61
3.5.2 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Theil系数分析 63
3.6 本章小结 66
第4章 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其检验估计方法 68
4.1 空间效应 69
4.1.1 空间依赖性 69
4.1.2 空间异质性 70
4.2 空间效应检验 70
4.2.1 全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71
4.2.2 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74
4.3 区域生态效率空间效应检验结果 76
4.3.1 全域Moran检验 76
4.3.2 Moran散点图分析 77
4.3.3 时空跃迁动态分析 80
4.4 本章小结 82
第5章 区域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83
5.1 空间计量模型介绍 84
5.1.1 空间计量模型 84
5.1.2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 86
5.1.3 模型选择方法 89
5.2 各因素影响机理分析 91
5.2.1 影响因素选择 91
5.2.2 各因素影响机理分析 93
5.3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00
5.3.1 变量选择与样本数据 100
5.3.2 全国层面数据分析 103
5.3.3 四大区域数据分析 112
5.4 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率的“U型”曲线 117
5.4.1 区域生态效率“U型”曲线假设 117
5.4.2 区域生态效率“U型”曲线实证分析 118
5.4.3 生态效率“U型”曲线的现实含义 123
5.5 三次产业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关联分析 124
5.6 本章小结 128
第6章 我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的收敛性分析 130
6.1 文献综述及收敛假说 130
6.1.1 文献综述 130
6.1.2 收敛假说 132
6.2 收敛模型、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133
6.2.1 区域生态效率收敛模型 133
6.2.2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135
6.3 我国区域生态效率σ收敛分析 136
6.4 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绝对β收敛分析 137
6.5 我国区域生态效率条件β收敛分析 139
6.5.1 单个控制变量条件β收敛检验 139
6.5.2 多个控制变量条件β收敛检验 144
6.6 本章小结 149
第7章 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研究 151
7.1 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指标分解 151
7.2 区域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 153
7.2.1 源头削减效率、末端治理效率评价模型 153
7.2.2 区域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 153
7.3 评价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155
7.3.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数据处理 155
7.3.2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157
7.4 区域工业生态效率评价过程 157
7.5 工业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168
7.5.1 工业生态效率分析 168
7.5.2 各工业环节生态效率分析 170
7.5.3 各工业环节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73
7.6 本章小结 177
第8章 区域生态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178
8.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质量 178
8.1.1 源头控制:建立“源头削减为核心、末端治理为辅助手段”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179
8.1.2 过程控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成本内化” 179
8.1.3 成果控制:提供绿色产品,倡导功能经济 180
8.2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80
8.2.1 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 181
8.2.2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181
8.2.3 加快服务性产业发展 182
8.2.4 构建第四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83
8.3 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引进质量 183
8.3.1 转变引资观念,注重引资质量 183
8.3.2 完善环境规制,加大对外资的监管力度 184
8.3.3 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防止成为国外“污染避难所” 185
8.4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科技水平和环保意识 185
8.4.1 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有助于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转变消费观念 185
8.4.2 人力资本提高有助于产业结构向生态发展转型 186
8.4.3 人力资本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87
8.5 促进环境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创新,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水平 187
8.5.1 环境立法创新 188
8.5.2 环境经济政策创新 188
8.5.3 环境实施机制创新 189
8.6 增强科技实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189
8.6.1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研发经费的监管力度 190
8.6.2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效率 191
8.6.3 建立产业技术绿色支撑体系 191
8.7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生态效率提升策略 192
8.7.1 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192
8.7.2 全面振兴东部老工业基地 193
8.7.3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193
8.7.4 科学合理进行西部大开发 194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95
9.1 研究结论 195
9.1.1 根据我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性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 195
9.1.2 根据区域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 196
9.1.3 根据区域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 198
9.1.4 根据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 199
9.2 研究不足和展望 199
附录A 空间计量Matlab程序 201
附录B 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相关数据 204
附录C 区域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计量分析数据、地区年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值人均GDP 212
附录D 工业生态效率研究相关数据、地区年份化学需氧排放量 226
参考文献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