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3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篇 军事环境 57
第一章 地理位置 57
第一节 位置疆域 57
第二节 建置沿革 59
第三节 军事地位 62
第二章 地理环境 63
第一节 地形河流 63
第二节 气候灾害 68
第三节 物产资源 70
第三章 人文环境 71
第一节 人口兵源 71
第二节 文教医疗 72
第三节 居民素质 74
第四节 经济概况 75
第四章 基础设施 76
第一节 交通运输 76
第二节 通信网络 85
第三节 设施保护 87
第五章 军事要地 88
第一节 城防 88
第二节 关隘 89
第三节 古战场 90
第二篇 军事组织 93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 93
第一节 历代军事机构 93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95
第三节 武警部队 99
第二章 驻军 102
第一节 清代以前驻军 103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驻军 10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110
第四节 医院、兵站、工厂 113
第三篇 军事活动 117
第一章 重要战事 117
第一节 清以前时期 11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138
第二章 军队建设 150
第一节 军事训练 150
第二节 政治工作 155
第三节 部队管理 165
第四节 后勤、装备保障 170
第四篇 兵役 179
第一章 兵役制度 179
第一节 民军制 179
第二节 府兵制 180
第三节 募兵制 181
第四节 世兵制 182
第五节 征兵制 183
第六节 志愿兵役制 184
第七节 义务兵役制 184
第八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制 185
第九节 义务兵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制 186
第二章 兵役机构 188
第三章 兵员征集 189
第一节 征兵工作程序 191
第二节 兵员的条件 192
第三节 招飞选滑 194
第四节 军事院校招生 194
第四章 退役安置 195
第五章 预备役建设 198
第一节 预备役制度 198
第二节 预备役登记 199
第三节 战时兵员动员和征编 200
第五篇 民兵 205
第一章 发展历程 205
第一节 实行普遍民兵制 206
第二节 大办民兵师 207
第三节 贯彻“三落实” 208
第四节 调整改革 208
第二章 领导体制 211
第一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211
第二节 地方党委的领导 212
第三章 组织建设 213
第一节 民兵条件 213
第二节 原则与方法 214
第三节 基干民兵与普通民兵 215
第四节 专业技术分队 216
第五节 民兵干部 217
第六节 组织整顿 218
第四章 政治教育 228
第一节 教育内容 228
第二节 教育制度 232
第三节 教育设施 233
第五章 军事训练 234
第一节 民兵干部、分队训练 234
第二节 训练保障 243
第三节 训练基地 244
第六章 武器装备 244
第一节 装备 245
第二节 管理 246
第七章 民兵任务及活动 248
第一节 维护社会治安 249
第二节 参加生产建设 253
第三节 抢险救灾 255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257
第六篇 国防动员 261
第一章 动员机构 261
第二章 国防教育 262
第三章 国防潜力 265
第一节 兵源 265
第二节 粮秣 266
第三节 通信 266
第四节 救治能力 267
第四章 人民防空 267
第一节 人民防空机构 268
第二节 组织指挥 270
第三节 报警手段 274
第四节 宣传教育 274
第五节 人防工程 277
第七篇 军供支前和双拥共建 281
第一章 军供支前 281
第一节 军征差役 281
第二节 军屯仓储 282
第三节 军运支前 284
第二章 双拥共建 288
第一节 双拥工作 288
第二节 军民共建 295
第三节 支援地方建设 296
第八篇 军事人物 307
第一章 人物传 307
第一节 古代人物 307
第二节 现代人物 316
第二章 人物录 319
第一节 军职人物 319
第二节 师职人物 322
第三节 英雄模范 337
第四节 革命烈士 337
第五节 古代武举及官职 350
第三章 人物表 352
附录 361
书刊文选 361
后记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