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的社会调控与惩罚:旧制度的重现,还是新制度的萌生 1
关于“封建残余”的争论 8
另觅他途 14
第一编 德性规制 21
第二章 家庭规制:孝道的意义所在 22
户籍登记与欧洲话语 36
中国的户籍登记:一项灵活的技术 43
作为现代之先声的登记? 45
马克思主义与魏特夫主义的国家观念 49
封建统治阶级的让步政策还是反攻倒算? 52
集权国家理论诸问题 56
结论 57
第三章 中国登记史 66
关于登记史 67
唐代的登记 69
宋代的登记 75
元代的登记 80
明清时期的户籍登记 82
乡约 83
乡约中的监控与惩罚 87
父权本位的惩罚与国家的地位 94
相互性的“积极方面” 100
保甲:一项谈判的技术 102
结论 105
第二编 刑罚制度 113
第四章 中国刑罚的早期模式:从德性规制到肉刑规制 114
监狱释义 124
作为刑罚对象的家庭 128
中国法的世俗性 130
确认案件事实所需要的精确程度 134
法律的精细化与监狱 138
对区分之明细化的强调 140
隋唐时期父权本位刑罚的调控机制及其所具有的相互性 143
监狱理论诸问题 150
宋代监狱 153
明代的刑罚与调控 157
监狱谱系建构诸问题 163
关于东方的东方学话语之产生 166
结论 168
第五章 中国刑罚的现代模式:从肉刑规制到规训经济学 177
现代监狱的出现与个体化了的规训主体 184
现代监狱的建筑模式 188
个体化了的规训主体的出现 193
作为监控方式的建筑设计 195
京师模范监狱 198
刑罚制度的转变 201
一种新的规制体制 205
传统实践的复苏 208
民国时期的移垦制 208
对西方制度的保留 212
结论 213
第三编 户口规制与工作规制 219
第六章 户口的出现 220
保甲的衰微与户口的出现 222
社会主义计划的出现 227
中国和苏联的登记制度 237
中国的地方规制 249
中国的地方委员会与户口登记 250
人事档案制度与户口 257
户口登记与社会主义 262
“集体主义” 269
结论 273
第四编 有用之才 287
第七章 构筑防线 288
关于有用之才:家庭的角色 293
“动员家属、亲友的力量,促进罪犯的改造” 298
真实、科学与群众 302
依靠群众 307
计划的“积极方面” 310
计划的出现:劳动改造的发端? 312
计划消极的副作用 313
“人民意志”vs.“专家” 318
传统实践与社会主义调解 320
比较共产主义研究与中国刑罚实践:缘何不同? 321
内部规定的问题 323
结论 325
第八章 古拉格与乌托邦 334
继承问题 336
生产力理论? 338
规训方案 346
分类、规训和控制:入狱 349
羁押和初期教育活动 350
分类、规训和控制:队的结构与管理 353
对罪犯身体的重新安排 356
修饰身体,转变思想 357
教育 360
结论 363
第五编 回归社会 371
第九章 监狱的扩展 372
改革引发的新的犯罪形势 374
累犯与流窜犯罪 374
改革所需要的规制技术:户口登记与治保会的角色 377
结论 387
第十章 结论 395
参考文献 405
索引 420
附录1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的位格 445
附录2勘误表 485
译者后记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