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2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
1.1.2 研究意义 4
1.2 基本概念界定 4
1.2.1 财政政策的概念 4
1.2.2 财政政策类型 6
1.2.3 财政政策工具 8
1.3 财政政策效应及测度 11
1.4 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效应的经验分析 13
1.4.1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效应的经验分析 13
1.4.2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经验分析 14
1.4.3 稳健财政政策效应的经验分析 16
1.5 国内外关于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现状 17
1.6 总体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4
1.6.1 总体研究思路 24
1.6.2 研究方法 26
1.7 基本结构和主要结论 26
2.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上)——支出政策的增长效应 30
2.1 国内外关于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30
2.2 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实证分析 36
2.2.1 我国IS-LM模型的初步设定 37
2.2.2 数据 38
2.2.3 模型的估计 39
2.2.4 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实证分析 40
2.3 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数理模型 44
2.3.1 家庭部门 44
2.3.2 企业部门 45
2.3.3 政府部门 45
2.3.4 经济均衡分析 46
2.4 中国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47
2.4.1 数据与变量 48
2.4.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9
2.4.3 公共投资、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长期均衡关系检验 50
2.4.4 脉冲响应分析 53
2.5 我国最优公共投资规模的估计 55
2.5.1 模型设定与样本数据说明 55
2.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56
2.5.3 产出与公共投资、私人投资和劳动力人数关系的协整检验 57
2.6 结论与启示 59
3.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中)——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62
3.1 文献综述 63
3.2 模型 68
3.2.1 资本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9
3.2.2 消费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71
3.2.3 劳动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72
3.2.4 实证模型的确定 74
3.3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75
3.3.1 实证分析方法——面板数据模型 75
3.3.2 数据来源 76
3.3.3 实证分析过程 77
3.4 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81
3.4.1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81
3.4.2 数据平稳性检验 83
3.4.3 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协整回归分析 84
3.5 结论与启示 85
4.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下)——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88
4.1 文献综述 88
4.2 数理模型 92
4.2.1 家庭部门 92
4.2.2 企业部门 93
4.2.3 政府部门 94
4.2.4 分析过程 94
4.2.5 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 98
4.3 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101
4.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01
4.3.2 数据平稳性检验 102
4.3.3 国债与财政支出各经济变量的基于扩展VAR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 103
4.3.4 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104
4.3.5 国债负担和风险与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系 107
4.4 结论与启示 109
5.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分析 112
5.1 失业理论简述 112
5.1.1 古典学派的自愿失业理论 112
5.1.2 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 114
5.1.3 供给学派的失业理论 115
5.1.4 货币主义学派的自然失业率假说 115
5.1.5 理性预期学派的失业理论 116
5.1.6 发展经济学与失业理论 118
5.2 国内关于失业原因问题研究的简要评述 119
5.3 关于就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5.4 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125
5.4.1 消费者市场和厂商均衡 126
5.4.2 总需求函数和财政政策 130
5.4.3 税收和失业关系分析 132
5.5 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132
5.5.1 实证模型的确定 132
5.5.2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133
5.5.3 数据平稳性检验 134
5.5.4 协整回归 135
5.6 结论和启示 139
6.财政政策的价格效应分析 142
6.1 传统的价格水平决定理论——货币数量论 142
6.1.1 古典货币数量论 142
6.1.2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143
6.1.3 现代货币数量论 144
6.2 财政政策与价格水平的决定文献综述 145
6.3 有关财政政策与价格水平的决定的理论 150
6.3.1 家庭均衡和市场出清 150
6.3.2 均衡价格水平的决定 155
6.4 我国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157
6.4.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157
6.4.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158
6.4.3 协整关系检验 159
6.4.4 误差修正模型 161
6.5 结论和启示 163
7.结语 164
7.1 本书主要结论 164
7.1.1 财政政策增长效应主要结论 164
7.1.2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主要结论 166
7.1.3 财政政策的价格决定效应主要结论 168
7.2 政策含义 168
7.2.1 支出政策取向 168
7.2.2 税收政策取向 169
7.2.3 国债政策取向 170
7.2.4 赤字政策取向 171
7.3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71
7.3.1 主要创新点 171
7.3.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73
参考文献 175
附表 194
后记 215
图1-1 本书研究框架结构图 25
表2-1 我国IS—LM模型的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 39
表2-2 政府支出乘数和乘数效应 41
表2-3 转移支付乘数和乘数效应 42
表2-4 税收乘数、乘数效应和总效应 43
表2-5 时间序列ADF单位根检验 49
表2-6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 51
表2-7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51
表2-8 协整系数β和调整参数α 52
表2-9 约束模型的协整系数β和调整参数α 52
图2-1 基于VECM模型做出的脉冲响应图形 54
表2-10 LnL的平稳性检验 56
表2-11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 57
表2-1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58
图2-2 我国历年公共投资占GDP比重 59
表3-1 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带税负比较 77
表3-2 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带模型选取的F检验 78
表3-3 东部经济带税收与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分析结果 79
表3-4 中部地区税收与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分析结果 79
表3-5 中部8省税负比较 80
图3-1 1985—2003年消费税率、资本税率和劳动税率 83
表3-6 实际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83
表4-1 实际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取对数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102
表4-2 基于扩展VAR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104
表4-3 GDP和国债等变量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106
图5-1 古典学派:实际工资与失业 113
图5-2 理性预期学派:短期菲利浦斯曲线 117
图5-3 折弯的需求曲线 127
表5-1 实际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134
图5-4 总就业人数协整模型拟合效果图 136
图5-5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协整模型拟合效果图 137
图5-6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协整模型拟合效果图 139
表6-1 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158
表6-2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标准 159
表6-3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