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义问题的视角与结构 1
一、基本概念 1
二、理论准备 4
三、多个视角 8
四、正义感 11
五、实践问题 14
六、结构化分析 17
七、正当性、权利与福利 20
八、正义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25
九、正义制度的公民文化基础 27
第二章 正义与公平 30
一、正义的概念与观念 30
二、公平的概念 34
三、公平的观念与公平感 38
四、平等对待的公平 40
五、差别对待的公平 43
六、福利角度的正义与公平 45
七、正义的义务分配 47
八、儒家的思考 49
九、纠正的正义与矫正的正义 52
第三章 正义的权利 55
一、正义的价值观与权利渊源 55
二、正义权利的三个层次 60
三、正义的基本权利 63
四、正义的扩展权利 68
五、正义的发展权利 71
六、诸种权利的实现 73
七、正义的权利与公平 75
八、道家的正义权利观及其启示 77
第四章 法律正义与正义的权利 79
一、法律制度及其价值指引 79
二、法治与平等 81
三、法治与自由 84
四、法律与公共政策 87
五、矫正的正义与福利 90
六、道德与法律的正义 92
七、法律程序正义 94
八、法治与民主 96
九、法律援助 98
十、法律的经济思考 99
十一、法家的思考 100
第五章 政治正义与正义的权利 103
一、政治是一种综合的价值观 103
二、政治权利的基础 105
三、政治权利的演变 108
四、政治自由 111
五、政治上的平等 115
六、政府与民主 117
七、倒决策的民主集中制 120
八、社会资源与民主进程 121
九、政府与民生 124
十、政治视野中的文化正义 125
十一、政治改革与政治正义 127
第六章 经济自由与正义 130
一、经济领域的正义问题 130
二、财富最大化与分配正义 132
三、经济领域的公平分配与公平竞争 135
四、经济自由的地位 137
五、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 140
六、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 142
七、经济自由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143
八、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正义 145
九、经济立法的反思 147
第七章 正义的原则 149
一、关于正义原则的思考 149
二、基础性、重要性和引导性 150
三、第一条原则 151
四、第二条原则 152
五、第三条原则 154
六、第四条原则 157
七、原则的实践 159
八、几个原则的系统应用 161
第八章 正义的权利与程序正义 164
一、正义的权利、福利与程序正义 164
二、程序正义的要素 166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 170
四、改进程序正义的具体策略 172
五、立法的程序正义 174
六、司法正义 176
七、行政的程序正义 178
八、权力的限制与问责制 180
九、职业道德与程序正义 183
十、契约论的思考 184
十一、功利主义的思考 185
第九章 正义的公平结构 188
一、正义框架下的公平 188
二、公平的类别 189
三、公平分配 194
四、公平竞争 195
五、公平评价 198
六、公平裁决 200
七、公平合作 202
八、诸种公平之间的冲突 204
九、机会均等的公平 205
十、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 206
第十章 公平分配与公平竞争 208
一、公平分配的范围与形态 208
二、计划经济与平均主义的反思 210
三、五次分配 213
四、运气与天赋的地位 216
五、效率与公平 217
六、考虑公平竞争因素的公平分配 220
七、以自由促进发展 222
八、自由与平等的再认识 225
九、按劳分配的界限 228
十、按需分配与正义 230
第十一章 正义与公共政策 232
一、社会正义与公共政策 232
二、公共利益 234
三、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237
四、社会保障与慈善 239
五、改善政府的治理与管理 241
六、地方保护主义 246
七、部门保护主义 248
八、国有企业与普遍福利 250
九、事业体制与公平 253
十、财政支出与转移支付 254
十一、县级行政中的公共政策 256
十二、民间参与自由 258
十三、约束与纠错机制 259
第十二章 贫富差距与弱势群体 262
一、贫富差距的实质 262
二、弱势群体问题 267
三、以安全为例看基本善与各种权利 272
四、机会均等的公平实践 273
五、环境正义等影响 275
六、教育机会与恶性循环问题 277
七、文化等扩展的权利 279
八、“三农”问题及具体的政策建议 281
九、解决弱势群体福利的效率考虑 285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 287
一、社会保障的性质 287
二、社会保障与正义原则 289
三、独生子女一代的权利与义务 291
四、最低生活保障 292
五、养老保障与保险 293
六、医疗保障与伤害救助 294
七、教育与其他福利 298
八、住房保障与廉租房 300
九、慈善 302
十、社会保障中的效率与公平 303
第十四章 纠正的正义 305
一、新的界定 305
二、层次性的纠正 308
三、程序正义与纠正正义的平衡 310
四、弱势群体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312
五、“三农”问题的实践 314
六、两个特殊的案例 316
七、纠正正义的界限 318
八、帕累托原理与纠正正义 319
九、对强势群体不义的惩罚正义 321
十、纠正正义的资源整合 324
第十五章 中国正义制度的实践模式 327
一、中国正义制度的实践模式的提出 327
二、正当性优先与福利优先 330
三、“新中道”的架构 334
四、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正义 338
五、系统正义及其政策改进 341
六、儒、法、道、墨互补的正义论 344
七、情与理的再思考 346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 349
九、正义价值观指导下的改革开放 354
十、正义价值观指导下的对外关系 356
十一、正义的公平之实践 358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