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史 明代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师渠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3098682
  • 页数:506 页
图书介绍:本卷介绍了明代时期的文化,包括方生与方死相搏的文化特色、聚讼纷纭的文化论争、形式多样的中外文化交流、哲学思想的演变、朴实无华的史学等内容。

绪言 1

第一章 封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明代社会与文化 5

第一节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7

第二节 思想文化的一统 11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繁荣 15

第四节 思想文化发展对社会的反作用 19

第二章 方生与方死相搏的文化特色 27

第一节 程朱理学的式微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29

第二节 正宗诗文的衰落与市民文艺的勃兴 33

第三节 传统科技的总结与西方文化的汲取 37

第四节 从虚浮空疏走向经世致用 42

第三章 聚讼纷纭的文化论争 47

第一节 理学的分化与纷争 49

一、“性即理”耶?“心即理”耶? 49

二、本体、工夫之辨 52

三、程朱派学者对王学的论难 55

第二节 复古与反复古 57

一、明中期的古调摹拟 57

二、抒写真情 60

三、明末回归传统的潮流 61

第三节 有关西方传教士的论争 63

一、容纳与排斥之争 64

二、耶、释、老三氏论战 66

第四章 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各族文化的交流 69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71

一、蒙古、满族文化的发展 71

二、维吾尔、回族文化的发展 77

三、藏族文化的发展 85

四、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88

第二节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99

一、汉族与满族、蒙古族的文化交流 100

二、汉族与藏族的文化交流 104

三、汉族与白、彝、壮等族的文化交流 105

四、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108

第三节 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111

一、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的影响 111

二、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的影响 114

三、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117

第五章 形式多样的中外文化交流 119

第一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121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21

二、与越南的文化交流 125

三、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26

四、与缅甸的文化交流 134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非洲的文化交流 137

一、与东南亚、南亚的文化交流 137

二、与西亚的文化交流 140

三、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140

第三节 中国与欧洲、拉美的文化交流 141

一、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141

二、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 151

第六章 哲学思想的演变 155

第一节 明代中前期的哲学思想及学派 157

一、明初程朱理学的式微 157

二、薛瑄与河东学派 158

三、吴与弼与崇仁学派 161

四、心学先驱陈献章与白沙学派 162

第二节 王守仁与阳明心学 165

一、王守仁学术思想的形成 166

二、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 168

三、阳明心学的意义和影响 171

第三节 泰州学派 174

一、王艮的思想特征 174

二、何心隐的“师友”说 176

三、李贽的“异端”思想 177

第四节 晚明实学思潮 181

一、实学思潮的勃兴 181

二、西学的传播与晚明实学的提倡 183

三、晚明实学思潮的时代特征 186

第七章 互有消长的宗教 189

第一节 盛极而衰的明代道教 191

一、明朝诸帝崇尚方术,信奉道教 191

二、道教状况及成就 193

三、道教的影响 197

第二节 佛教盛衰 200

一、佛教发展在明代的机遇 200

二、佛教的发展状况 204

三、藏传佛教的流布与明王朝的关系 208

四、晚明士大夫的佛学研究 211

第三节 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成熟与发展 212

一、明朝统治者的心腹之患 212

二、白莲教活动的基本状况 214

第四节 基督教的传入 217

第八章 严密的宗法与等级制度 219

第一节 尊尊亲亲的宗法制度 221

一、宗法制度的提倡和利用 221

二、巩固以尊亲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统治 223

第二节 贵贱有别的森严等级 226

一、居住、行止上的森严等级 226

二、衣冠服饰的等级规定 229

三、等级森严的丧葬制度 232

第三节 摧残女性的贞节观 234

一、贞节旌表制度的建立 234

二、明中晚期思想界对节女贞女的再认识 236

三、明晚期贞节观的裂变 237

第四节 悖礼越制的社会潮流 239

第九章 人才培育与科举取士 243

第一节 学校教育 245

一、各级学校的兴办 245

二、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制度 248

三、学校教育的特点 251

第二节 书院教育 253

一、书院的兴起 253

二、书院教育的形式和宗旨 254

三、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257

四、书院的命运 259

五、书院教育的特点 260

第三节 科举制度与入仕 262

一、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 262

二、科举取士制度 264

三、科举制度的实际功能与流弊 266

四、科举取士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269

第四节 教育理论与著名教育家 271

一、教育理论的发展 271

二、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273

第十章 朴实无华的史学 279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优势 281

一、修史制度的变化 281

二、卷帙浩繁的实录 283

三、典制史《大明会典》的纂修 284

四、《元史》的修撰 285

五、方志纂修的发展 288

第二节 私修史书 290

一、王世贞的史学成就 290

二、李贽及其《藏书》、《续藏书》 292

三、焦竑及其史学著作 294

四、谈迁与《国榷》 295

五、王圻及其《续文献通考》 297

第三节 兴盛的刻书业与图书收藏 298

一、图书刊刻 298

二、图书收藏 305

第十一章 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 311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嬗变 313

第二节 诗文的盛衰与革新 318

一、明前期诗文 318

二、诗文的革新 321

三、明末诗文 327

第三节 小说的繁荣 329

一、文言小说 329

二、长篇章回小说的成熟 331

三、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337

第十二章 异彩纷呈的艺苑 341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343

一、绘画艺术成就 343

二、形式多样的雕塑艺术 354

第二节 书法与篆刻 357

一、书法艺术 357

二、印章篆刻艺术 362

第三节 成熟的工艺美术 364

一、织绣印染 364

二、陶瓷器 367

三、金属器皿与首饰 369

四、漆器、雕漆与《髹饰录》 371

五、家具制作工艺 372

六、雕琢工艺品与文房用具 373

第四节 戏曲与乐舞 374

一、戏曲艺术 374

二、民间歌曲、曲艺和舞蹈 379

三、十二平均律的创建 381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成就 385

第一节 建筑与园林 387

一、北京及其他城市的建筑 387

二、陵墓建筑 392

三、万里长城 393

四、园林、住宅 395

五、塔、寺 397

第二节 天文、历法与数学 398

第三节 手工业技术、造船与航海 404

一、冶金技术 404

二、采煤技术 407

三、纺织技术 407

四、吸卤、制盐 408

五、造船 408

六、航海 411

第四节 农学与水利工程 414

第五节 医学与药物学 418

第六节 地理学 423

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 431

第一节 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433

一、风格迥异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 433

二、传统饮食的创新与地方饮食特色 442

三、等级身份与起居行止 452

第二节 婚丧与敬老养老习俗 461

一、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461

二、葬礼与丧葬习俗 467

三、养老与敬老习俗 472

四、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与公益事业 475

第三节 岁时节日与文体娱乐 478

一、官方节日与民间节日 478

二、宫廷、民间的宗教节日与习俗 482

三、传统节日活动与地方风俗 484

第四节 明前后期社会风尚的变化 486

一、明初的尚朴风气 486

二、明中后期的竞奢风气 488

三、明中后期的官场风尚与士人风尚 490

四、明中后期的民间风尚 494

五、明人移风易俗的努力与实践 496

参考书目 499

再版后记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