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申白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3103836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伦理学原理课程教材用书,除引论外,共四编,三十五章。作者主要从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从常识道德到交往伦理学、从交往伦理学到哲学的伦理学、善的生活四大方面对伦理学进行分析阐释。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内容翔实。每章之后还附有思考题,方便学生自学思考。

引论 对伦理学的初步说明 3

第一章 伦理学是一种怎样的研究 3

第一节 伦理学与人的问题 3

一、提出一种伦理学定义的困难 3

二、伦理学:对人的问题的思索与研究 5

第二节 人的可能的善 6

一、伦理学在何种含义上研究人的善 6

二、人的生活的善 7

三、人的总体的生活 9

第三节 生活者观点 10

一、生活者观点与旁观者观点 10

二、生活与实践 12

第四节 实践的研究 13

一、作为题材的实践 13

二、作为目的的实践 14

三、运用实践理智来进行的研究 16

第五节 有规范的研究 17

一、三种伦理学研究方式 17

二、规范伦理学中目的论与义务论的对立 18

第六节 伦理和道德 19

一、伦理与道德作为生活规范 19

二、与伦理相区分的道德 21

第七节 哲学的、有系统性的研究 23

一、规范伦理学作为一种哲学的伦理学 23

二、伦理学与哲学 24

第二章 伦理学的历史演变轨迹 25

第一节 目的论伦理学 25

一、超验目的论伦理学 25

二、幸福论伦理学 26

三、快乐主义 27

四、效用(或功利)主义 29

第二节 德性论伦理学 30

一、德性论伦理学的历史演变 30

二、完善论和自我实现论 33

三、德性观念的多元化 34

第三节 义务论伦理学 37

一、义务论伦理学的历史源流 37

二、先验责任论伦理学 39

三、契约论伦理学 41

四、程序论伦理学 44

第一编 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51

第三章 实践与实践理智 51

第一节 实践 51

一、人所特有的一种基本活动 51

二、内在目的性的活动 53

第二节 实践理智 55

一、心灵或灵魂的三个原理 55

二、什么是实践理智 57

三、实践理智与技艺理智、理论理智 59

第三节 伦理判断在实践理智中的地位 61

一、什么是判断 61

二、什么是伦理判断 62

三、伦理判断在实践理智中的地位 64

第四章 善 66

第一节 善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 66

第二节 善的简单定义 67

一、“善的”作为性质 67

二、“善的”的第一种类比意义 68

三、“善的”的第二种类比意义 69

第三节 善的哲学分析 71

一、目的善与手段善 71

二、内在善与外在善 72

三、“总体上是善”与“对一个人而言是善” 74

四、“是善的”与“显得善” 75

五、关于最高善 77

第五章 正当 79

第一节 正当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 79

第二节 正当的一种说明性定义 81

一、它相关于一个行为在方式上的某种适度 81

二、它相关于行为对于某种约束性关系的适度 82

三、正当的简单定义及应用 83

四、正当与善 83

五、正当与应当 85

第二编 从常识道德到交往伦理学 91

第六章 交往生活与交往伦理学 91

第一节 为什么从讨论交往伦理学开始 91

一、实践的研究应从熟悉的事物开始 91

二、关于日常观念 92

第二节 常识道德 94

一、常识道德的性质 94

二、常识道德的肯定德性的倾向 96

三、常识道德对行为的正当性的关注 97

第三节 伦理学的两个主要阶段 99

一、立基于人的实践的德性论伦理学的主要出发点 99

二、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阶段 100

三、为什么从对常识道德的批评性研究开始 101

第七章 交往 105

第一节 交往作为基本生活活动 105

一、何谓交往 105

二、交往的目的 106

三、交往与语言和交谈 107

第二节 交往共同体与交往社会 109

一、交往共同体与交往社会 109

二、交往共同体的类型 110

三、交往共同体与交往社会的交往条件的特性 113

四、常识道德两种特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含义 116

第八章 家庭共同体的性质 119

第一节 作为自然共同体的家庭 119

一、家庭在今天的际遇 119

二、作为自然共同体的家庭 119

第二节 与家庭共同体相关的三个重要事实 120

第三节 家庭中的自然的不平等 121

一、对家庭中的自然不平等的解释 121

二、关于家长主义难题 122

第九章 家庭生活的基本德性 124

第一节 互助的共同生活 124

一、健全的家庭 124

二、互爱互助的生活 124

第二节 亲情之爱 125

一、从互助的共同生活中“生长”的亲情之爱 125

二、为什么亲情之爱更为有益 127

第三节 感恩 128

一、感恩感情的发生 128

二、感恩作为一种重要感情经历 129

第十章 朋友交往的基本德性 131

第一节 信任 131

一、信任的含义 131

二、关于信任德性的常识道德观点 132

三、信任的两重品格 133

第二节 友爱 135

一、关于友爱德性的常识道德观点 135

二、友爱与信任的联系与相似性 136

第三节 朋友与伙伴交往关系的过渡性质 137

第十一章 规训与教化 139

第一节 教化的需要:哲学的与实践的理解 139

第二节 规训或蒙学 140

一、早期教育的性质 140

二、从“别人伦”到“制礼” 142

三、合礼化 143

四、习惯化 144

五、从合礼化、习惯化到德性 145

第三节 基本交往德性何以被看作规矩 146

一、早期教育的演变 146

二、从基本交往德性到规矩的蜕变 147

第四节 为什么感恩始终得到常识道德的肯定 149

第十二章 公民交往生活及其基本德性 152

第一节 公民交往的基本性质 152

一、平等的公民地位和不平等的经济—社会地位 152

二、公民交往的主要类型 153

三、社团中的公民的交往 154

第二节 公民交往的基本原理 156

一、平等和可平等化原理 156

二、自愿性原理 157

三、预先同意原理 158

第三节 公民交往的基本德性 160

一、守法 160

二、回报与施善 161

第四节 公民基本交往德性何以被看作规则 163

一、公民交往德性是何时“消亡”的 163

二、从公民基本交往德性到规则 164

第十三章 社会合作 167

第一节 三种关于政治社会的观念 167

一、政治社会的重要性 167

二、政治社会作为思想的对象 167

三、关于一个政治社会的观念 168

四、三种主要的观念 169

五、关于一些观念的不适合性的简要说明 170

第二节 社会合作的观念 171

一、社会合作的观念在一种德性论伦理学中的地位 171

二、社会合作观念的一些特点 172

三、社会合作观念的深层含义 173

第三节 从社会合作中产生的责任 175

一、守法与回报作为责任 175

二、诚实作为责任 176

三、从持久的公平观念产生的进一步的责任 177

第十四章 制度与社会正义 179

第一节 社会合作观念同社会正义观念的内在联系 179

第二节 制度作为社会正义的主体和题材 180

一、制度的概念 180

二、在什么意义上制度是社会正义的主体 181

三、基本制度作为社会正义的题材 181

第三节 社会正义的原则 183

一、制度基本正义原则的社会合作观念的阐释 183

二、持久公平合作的两个正义原则的进一步说明 184

第四节 社会正义与正义德性 186

一、社会正义与正义德性的积极联系 186

二、这种联系同社会合作的正义观念的积极联系 187

三、社会正义与正义德性间的复杂情况 188

第十五章 商谈、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智 190

第一节 社会合作观念在公民政治商谈中的地位 190

一、公民的政治商谈 190

二、社会合作观念作为公民的政治商谈的基础 192

第二节 社会合作观念作为重叠共识 193

一、作为公民政治商谈方面的一种重叠共识 193

二、在各种综合学说之间的公民的重叠共识 194

第三节 作为论证的公共理智 195

一、政治商谈的结果为什么被看作需要得证的 195

二、作为论证的公共理智的运用 196

第十六章 从常识道德达到的交往伦理学 198

第一节 基于常识道德的交往伦理学的一些特点 198

一、守规则的责任 198

二、常识的交往伦理学的其他一些主要特点 199

第二节 对常识的交往伦理学的一种主要责难 200

一、对常识道德的一个重要批评 200

二、对伦理学的精确性的过高要求及其造成的问题 202

第三节 自然义务是否始终优先 203

一、作为例证:在回报父母和回报其他公民之间 203

二、舜“窃负而逃”:另一个说明性的例子 205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交往责任之间 207

一、诚实与其他责任的关系 207

二、守法与回报 208

三、维护公平责任的位置 209

第三编 从交往伦理学到哲学的伦理学 213

第十七章 道德觉解 213

第一节 在交往伦理学与具有合理综合性的伦理学之间 213

一、交往伦理学为什么不可能是充分完备和系统的 213

二、在交往伦理学与哲学的伦理学之间 214

第二节 人的道德觉解 216

一、我们为什么会需要具有合理综合性的伦理学 216

二、道德觉解释义 217

三、道德觉解作为一种可能性 218

第三节 道德觉解的轨迹 220

一、常识道德作为初步的道德觉解 220

二、道德觉解的三个主要阶段 221

第十八章 从规则的觉解 225

第一节 尽责任与守规则 225

第二节 规则的两个自明的论证 226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 226

二、“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228

第三节 从规则的觉解 229

一、从规矩、规则到伦理 229

二、外在性的伦理 230

第十九章 可普遍化原理 232

第一节 “立法者”观点 232

一、实践理智对道德自主性的诉求 232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3

三、“每个人作为立法者” 234

第二节 道德人观点 235

一、不可以把他人只当作手段 235

二、想象一个公正且明智的“旁观者”的需要 236

第三节 自主的实践规则 238

第二十章 利己主义的不合理性 240

第一节 什么是利己主义 240

一、利己主义与对人类实践的不充分理解 240

二、对快乐主义的批评性说明 241

三、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效用主义 242

四、伦理利己主义与心理利己主义 243

第二节 利己主义作为实践准则 243

一、利己主义实践准则相关于哪些目的性活动 243

二、“立法者”观点的检验 244

三、“道德人”观点的检验 246

第三节 合理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247

一、合理利己主义所合乎的四种理智 247

二、四种理智的性质 248

第四节 作为道德劝诫的伦理利己主义 249

一、一个利己主义者是否真的会劝导另一个人成为利己主义者 249

二、“利己主义的劝诫”何以发生 250

三、日常道德劝诫的实质 250

第二十一章 权利论 253

第一节 对实践规则的正当性的理解是怎样形成的 253

一、正当性概念的律法主义的奠基 253

二、两种不同的路向 255

第二节 作为正当性理由的权利 256

一、权利与讨价还价的折中 256

二、变得疏远了的实践规则 258

三、权利的优先性与有限性 259

第三节 权利之中善与德性的贫乏 260

一、权利与自尊 260

二、自主的道德人观点:权利论怎样失去了与它的关联 262

三、权利为什么不使我们骄傲 263

第二十二章 责任论 265

第一节 责任论中的尊重感情 265

一、对规则的尊重感情的性质 265

二、尊重与自主的道德人格的密切关联 266

三、尊重作为相互性的感情 267

四、责任论与权利论 268

第二节 责任的行为 270

一、出于责任的行为与合乎责任的行为 270

二、责任的行为与爱好 271

第三节 责任与“自由” 273

一、“自律”为什么值得期求 273

二、外在的自由与内在的自由 275

第四节 在责任与德性之间 276

第二十三章 德性与活动 281

第一节 我们的活动的性质 281

一、人作为有限理智存在者 281

二、人的有限性的另一种意义 282

三、实践的混合性质:目的 284

四、实践的混合性质:意愿 285

第二节 德性作为使实践完成出色的品质状态 287

一、实践与德性 287

二、德性的主要性质 289

三、为什么德性得到称赞 291

第三节 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 293

第二十四章 道德德性 295

第一节 感情、行为与德性 295

一、行为 295

二、感觉 296

三、感情 298

四、德性作为行为和感情方面的中道或恰好 300

五、德性与心灵和谐 303

第二节 快乐与痛苦 305

一、什么是快乐和痛苦 305

二、快乐、痛苦与人的活动 307

三、快乐作为一种善 309

第三节 正常的快乐与不正常的快乐 311

一、快乐的分类 311

二、正常的快乐 312

三、不正常的快乐 314

第四节 德性与快乐和痛苦 316

一、德性何以尤其同快乐与痛苦相关 316

二、德性作为对待快乐与痛苦的良好品质 318

三、德性与习惯的训导 319

第五节 德性与实践理智 321

一、德性是否可教 321

二、在什么意义上德性与实践理智相辅相生 322

第二十五章 友爱与仁爱 326

第一节 友爱作为德性 326

一、感情方面的德性 326

二、友爱德性的性质 327

三、三种友爱 328

四、善的友爱为什么令我们期求 330

第二节 仁爱作为德性 332

一、仁爱德性的性质 332

二、仁爱德性的实践上的两重性 334

三、仁爱与实践理智 335

第三节 仁爱的种类 336

一、公民之爱,友邻之爱 336

二、同胞之爱,人类之爱 338

三、生命之爱 339

第二十六章 诚实 342

第一节 诚实作为德性 342

一、行为方面的德性 342

二、诚实为什么通常被看作行为方面的德性 342

三、诚实的种类 344

第二节 内心的诚实 346

一、理智的诚实 346

二、感情或信念的诚实 350

三、对自身的诚实 351

四、对他人的善意上的诚实 352

第三节 交往的诚实 354

一、什么是交往的诚实 354

二、表达自我评价上的诚实 356

三、交谈的诚实 357

四、交往行为的诚实 359

第四节 几个相关的问题 360

一、关于“交往无诚实”信条 360

二、关于诚实是否意味要说出全部真话 361

三、关于“必要谎言” 363

第二十七章 正义与正直 366

第一节 正义与正直的关系 366

一、应得与正义 366

二、裁决的正义与当事人的正义 367

三、“义”外“直”内 368

第二节 怎样才是一个正义的人 369

一、对守法德性的进一步阐释 369

二、分配与应得 371

三、正义的人为什么重视回报与感恩 372

四、守诺 373

五、矫正不正义的正义 374

六、公道为什么受人称赞 375

第三节 正义感 376

一、什么是正义感 376

二、友爱与仁爱、诚实与正义作为交往和共同生活的纽带与善 378

第四节 惩罚问题 379

一、关于惩罚的正义 379

二、惩罚必须由法律来施加的原因 380

第二十八章 良心 382

第一节 良心作为心灵感情综合体 382

一、良心中包含哪些基本感情 382

二、良心的生长 384

第二节 良心活动 385

一、“良心环境” 385

二、良心拒绝 387

三、良心选择 388

第三节 良心与良知 389

第二十九章 理智德性 394

第一节 理智活动及其德性的样式 394

一、三种理智活动形式及其德性 394

二、把良知纳入实践理智德性表的基本理由 395

第二节 三类理智德性的联系 396

一、在技艺理智德性与实践理智德性之间 396

二、实践理智的双重原因与性质 397

三、理论理智德性与实践理智德性 398

第三节 实践理智的两种进路与两种实践理智德性 399

第三十章 明智 402

第一节 明智与道德德性的目的的呈现 402

第二节 明智所追求的具体的正确 403

一、判断“类似尺度”的适度 403

二、明智与聪明 404

第三节 明智与意见的对立 405

第四节 品质弱点或中间型品质问题 406

一、知行不一或不能自制问题 406

二、实践作为对问题根源的基本解释 408

第五节 几种接近于明智的实践理智品质 409

一、好的考虑 409

二、理解 410

三、体谅或原谅 411

第三十一章 良知 412

第一节 何谓良知 412

一、良心之“知”所察知的是什么 412

二、良知的性质 413

第二节 良知判断 419

一、良知判断的内心权威性 419

二、良知判断的直觉性 421

第三节 良知进路下的明智 423

一、明智与良知:联系与区别 423

二、良知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使明智成为补充 424

第三十二章 智慧 426

第一节 什么是智慧 426

一、从道德觉解引向智慧 426

二、什么是智慧以及它是关于什么的 426

第二节 智慧的性质 428

一、智慧与努斯、科学的关联 428

二、人怎么会爱智慧 429

第三节 智慧与明智、良知 430

一、智慧与明智的关系 430

二、智慧与良知的接通 431

三、人为何会“大智若愚” 432

第四编 善的生活 437

第三十三章 总体的好生活作为人生实践的可能性 437

第一节 作为目的的总体的好生活 437

一、总体的好生活作为实践理智的目的 437

二、具体实践的善与总体的好生活 439

三、善的层级性与最高的善 440

第二节 总体的好生活作为人生目的或幸福 441

一、一种基于实践来理解人的可能目的的观念 441

二、对这个观念的进一步说明 443

三、我的与他人的好生活观念 445

四、总体的好生活与沉思 446

第三十四章 “善”的多元化 451

第一节 善观念的“碎片化” 451

一、“善”的多元化的两种含义 451

二、善的“碎片化”的内涵 452

三、伴随着“碎片化”的“外在化” 453

第二节 善观念的“碎片化”的三种观念后果 455

一、偶性的善观念 455

二、互竞的善观念 457

三、人生实践的善观念 458

第三节 善观念的私人化 459

一、善观念何以被看作“口味” 459

二、为什么善观念显得“不可公度”与“不可沟通” 461

第四节 德性观念的多元化 463

一、“善”的多元化谈论的实质的另一方面 463

二、与“善”的碎片联系的“德性” 464

第五节 宽容作为必要的实践理智德性 465

一、对宽容的需要 465

二、在善观念上宽容意味善是无差别的吗 467

三、学会宽容 468

第三十五章 德性与总体的好生活 471

第一节 德性的心灵与总体的好生活 471

一、德性的心灵状态作为总体的好生活的“构成要素” 471

二、外在善物对过一种好生活的帮助的有限性 472

第二节 德性的心灵与境界 474

一、境界与德性的境界 474

二、为什么讨论德性的境界 475

三、“仁者”与“仁且智者” 476

第三节 三种德性的境界 478

一、“己达达人”:仁者境界 478

二、“极高明而道中庸”:仁且智者境界 479

三、“民胞物与”:天地境界 480

第四节 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生命的完善 482

参考书目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