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
1.1.1 研究缘起 1
1.1.2 研究意义 3
1.2 文献综述和讨论 4
1.2.1 核心概念界定 4
1.2.2 文献综述与讨论 6
1.3 如何实施研究 21
1.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21
1.3.2 联系礼村 23
1.3.3 初识礼村 23
1.3.4 收集材料 24
1.3.5 成文 25
1.3.6 推广度及其他 26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 28
1.4.1 研究思路 28
1.4.2 研究结构 30
第2章 外部和内部——礼村的交往 32
2.1 多彩的礼村——礼村的自然环境 33
2.1.1 礼村的自然地理环境 33
2.1.2 礼村的气候条件 35
2.2 多联的礼村——礼村的外部交往 36
2.2.1 礼村的历史脉络 36
2.2.2 礼村的社会交往 37
2.3 多元的礼村——礼村的内部交往 43
2.3.1 礼村的“土著” 43
2.3.2 礼村的“外来”板块 50
2.3.3 礼村的民间组织 53
第3章 邻里与公共——礼村的日常生活冲突 56
3.1 邻里议题层面的冲突 57
3.1.1 礼金——人情的标尺之一 57
3.1.2 游戏休闲 62
3.1.3 利益纠葛 66
3.1.4 市场买卖 70
3.2 礼村公共议题层面的冲突 72
3.2.1 礼村政治议题 72
3.2.2 礼村经济议题 75
3.2.3 礼村社会文化议题 82
第4章 隐性与角色内冲突——作为表演的冲突 91
4.1 礼村的隐性冲突——以礼物流动中的冲突为例 92
4.1.1 礼物流动中的冲突的前台 93
4.1.2 礼物流动中的冲突的后台 97
4.2 礼村的角色内冲突 101
4.2.1 角色内冲突概念的提出 102
4.2.2 礼村角色内冲突的形式 103
4.2.3 虚实和真假——村民表演中角色内冲突的交际特性及道德追问 109
4.2.4 村民表演中角色内冲突的功能 112
第5章 群体与边缘——礼村自治组织中的冲突沟通 114
5.1 礼村的非正式群体 115
5.1.1 非正式群体是礼村社区结构中的一环 116
5.1.2 礼村村民的内、外群体 126
5.2 三环格局中的边缘农民 132
5.2.1 “中心·半边缘·边缘”——当代礼村社区的“三环”格局 132
5.2.2 礼村的边缘农民 134
5.2.3 礼村边缘农民在冲突中的沟通行为 136
第6章 礼村冲突交往中的“怕”文化 142
6.1 礼村“怕”的符号学 144
6.1.1 利益缺失恐惧 144
6.1.2 关系破损恐惧 146
6.1.3 法律恐惧 147
6.1.4 政治恐惧 148
6.2 作为冲突交往文化的“怕” 151
6.2.1 显在和隐在的“怕”——作为交往仪规的“怕” 153
6.2.2 “怕”与“让”“忍”——作为交往策略的“怕” 154
6.2.3 对“怕”的道德追问——作为交往伦理的“怕” 159
6.3 “怕”的情感唤醒 160
6.3.1 需求唤醒“怕” 161
6.3.2 社会结构唤醒“怕” 163
6.3.3 文化唤醒“怕” 165
第7章 “怕”与社区融合 170
7.1 “怕”——礼村冲突交往文化的转型 172
7.1.1 “怕”与礼村村民的公民意识 172
7.1.2 “怕”的两难困境 176
7.1.3 “怕”的转型 177
7.2 非暴力——礼村社区冲突的礼让逻辑 179
7.2.1 暴力和礼让——冲突沟通的张力 179
7.2.2 礼村的“怕”与实用主义的冲突沟通方式 181
7.2.3 非暴力——农村社区冲突的礼让逻辑 185
7.3 边缘农民在礼村社区公共议题层面冲突中走出边缘的路径 190
7.3.1 注重管理公平 190
7.3.2 边缘农民需要合理、持续的伦理关怀 191
7.3.3 创造制度性的协商民主氛围 192
7.3.4 需要双方具有冲突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192
7.4 社群——礼村社区融合的方向 193
参考文献 196
后记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