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罗马哲学 2
第一章 中国先秦哲学 2
第一节 儒家哲学 2
一 孔子 2
二 孟子 8
三 荀子 13
第二节 道家哲学 18
一 老子 19
二 庄子 23
第三节 墨家哲学 27
一 墨子 27
二 后期墨家 32
第四节 兵家、法家和易学哲学述要 33
一 兵家及其辩证法思想 33
二 韩非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 36
三 易学哲学中的宇宙论和辩证法思想 40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43
第一节 伊奥尼亚的哲学思潮 43
一 米利都学派 43
二 爱非斯学派 47
第二节 大希腊的哲学思潮 50
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 51
二 埃利亚学派 54
第三节 原子论哲学 59
一 德谟克利特 59
二 伊壁鸠鲁 64
三 卢克莱修 68
第四节 雅典哲学的繁荣 69
一 普罗塔哥拉和高尔吉亚 69
二 苏格拉底 70
三 柏拉图 73
四 亚里士多德 78
第三章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概览 85
第一节 古代哲学繁荣的反思 85
第二节 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思想比较 91
第三节 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地位 105
第二编 中西封建社会哲学 109
第四章 中国封建社会哲学 109
第一节 唯心主义哲学 109
一 汉代正统神学唯心主义 110
二 王弼的玄学唯心主义 113
三 道学唯心主义的产生 116
四 程朱理学 123
五 陆王心学 131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 136
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36
二 佛教哲学的基本思想 140
第三节 唯物主义哲学 148
一 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 148
二 唯物主义无神论 156
三 气一元论思想的发展和总结 160
四 反道学唯心主义思潮中的倡实学重功用倾向 169
第五章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173
第一节 教父哲学 173
第二节 经院哲学中唯名论和实在论的斗争 177
一 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一般特点 177
二 唯名论、实在论及其争论 179
三 安瑟伦的实在论 180
四 洛色林和阿伯拉尔的唯名论 181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 184
第四节 反正统经院哲学的思想家 188
第六章 中西封建社会哲学概览 192
第一节 欧洲中世纪哲学的衰落 192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哲学的发展 197
第三编 中西近代哲学 221
第七章 中国近代哲学 221
第一节 中国近代哲学的先驱 221
一 龚自珍 221
二 魏源 223
第二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哲学 224
一 康有为 225
二 谭嗣同 226
三 严复 228
四 梁启超 229
第三节 近代民主革命家的哲学思想 231
一 章太炎 231
二 孙中山 233
第八章 西方近代哲学 237
第一节 英国经验派与大陆理性派 237
一 培根、霍布斯、洛克的机械唯物主义 237
二 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 245
三 贝克莱、休谟的唯心主义 253
第二节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无神论 257
一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258
二 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无神论 265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 277
一 康德 278
二 费希特和谢林 287
三 黑格尔 290
四 费尔巴哈 297
第九章 中西近代哲学概览 303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衰落 303
第二节 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 308
第三节 近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13
第四编 中西现代哲学 322
第十章 中国现代哲学 322
第一节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中国 322
一 胡适与实用主义 322
二 梁漱溟、张君励与生命哲学 325
三 丁文江与马赫主义 326
四 张东荪与新康德主义 331
第二节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哲学 332
一 冯友兰的新理学 332
二 贺麟的新心学 335
三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338
四 港台“现代新儒家” 34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43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 348
一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348
二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350
三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353
第十一章 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 356
第一节 实证主义流派 356
一 孔德的实证主义 357
二 马赫主义 360
三 新实证主义 363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流派 371
一 唯意志主义 372
二 生命哲学 377
三 存在主义 379
第三节 西方现代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 384
一 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84
二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85
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87
四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389
第十二章 中西现代哲学概览 393
第一节 学派林立的西方现代哲学 39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397
第三节 儒家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403
后记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