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明 1
概述 1
第一篇 流失区概况 14
第一章 自然条件 14
第一节 地势地貌 14
第二节 地面组成物质 16
第三节 降 雨 17
第四节 植 被 19
第五节 气 候 20
第二章 自然资源 22
第一节 土地资源 22
第二节 水资源 23
第三节 光热资源 25
第四节 植物资源 26
第五节 矿藏资源 27
第三章 社会经济 28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农村经济结构 28
第二节 农村各业生产 30
第三节 群众生活状况 34
第二篇 水土流失 40
第四章 侵蚀演变 40
第一节 自然侵蚀 40
第二节 加速侵蚀 42
第三节 新增侵蚀 47
第四节 侵蚀规律 50
第五章 侵蚀分布 54
第一节 侵蚀形态分布 54
第二节 侵蚀程度分布 61
第六章 流失危害 68
第一节 对土地的危害 68
第二节 对河流的危害 73
第三篇 防治概要 80
第七章 沿革 80
第一节 西周到晚清 80
第二节 民国时期 83
第三节 建国以后 85
第八章 方略 93
第一节 明清时期 93
第二节 民国时期 94
第三节 建国以后 97
第九章 成就 109
第一节 治理程度 109
第二节 减沙效益 112
第三节 经济效益 114
第四节 社会效益 118
第五节 生态效益 120
第四篇 基础工作 126
第十章 调查 126
第一节 全局性考察与查勘 126
第二节 重点支流调查 136
第三节 重点问题调查 141
第十一章 区划 152
第一节 全局性区划 152
第二节 省级区划 162
第十二章 规划 170
第一节 全局性规划 170
第二节 地区性规划 186
第三节 支流规划 196
第五篇 治理措施 213
第十三章 坡耕地治理 213
第一节 保土耕作法 213
第二节 沟洫 222
第三节 梯田 228
第十四章 荒地治理 244
第一节 种草育草 244
第二节 造林育林 255
第十五章 沟壑治理 270
第一节 沟头防护 270
第二节 谷坊 273
第三节 淤地坝 278
第四节 保墹固沟 299
第十六章 小型蓄水工程 302
第一节 水窖 302
第二节 涝池、塘坝 307
第三节 引洪漫地 311
第十七章 专项治理 319
第一节 风沙治理 319
第二节 矿区治理 331
第三节 水库上游治理 338
第四节 渠道沿线治理 343
第五节 铁路沿线治理 347
第六节 公路沿线治理 356
第六篇 科学研究 367
第十八章 研究机构 367
第一节 站网建设 367
第二节 部属研究机构 374
第三节 省属研究机构 377
第十九章 研究成果 390
第一节 水土流失规律观测研究 390
第二节 水土保持措施试验 396
第三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 407
第二十章 研究活动 418
第一节 工作会议 418
第二节 学术会议 424
第三节 协作攻关 429
第四节 综合研究 444
第五节 学会活动 454
第二十一章 专项研究 459
第一节 飞机播种林草 459
第二节 机械修梯田 463
第三节 水坠法筑坝 469
第四节 定向爆破筑坝 473
第五节 系统工程应用 477
第六节 遥感技术应用 479
第七节 成数抽样应用 482
第七篇 政事 488
第二十二章 机构 488
第一节 领导机构 488
第二节 管理机构 495
第三节 实施机构 502
第二十三章 经费 506
第一节 水土保持事业费 506
第二节 有关专项经费 514
第三节 群众自筹经费 518
第四节 国际援助经费 521
第二十四章 管理 525
第一节 项目管理 525
第二节 组织管理 530
第三节 技术管理 535
第四节 经费管理 537
第五节 经营管理 540
第六节 监督管理 544
第二十五章 教育 550
第一节 高等教育 550
第二节 中等教育 555
第三节 干部技术培训 559
第四节 农民技术培训 568
第二十六章 宣传 573
第一节 文字宣传 573
第二节 影像宣传 596
第二十七章 国际交往 600
第一节 外国专家来华 600
第二节 派遣人员出国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