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洮河上游的地域和居民 12
第一节 早期人群 12
一 羌 13
二 吐谷浑 16
第二节 吐蕃势力的东进 18
一 唐蕃兵争 19
二 洮州的吐蕃化 22
第三节 你来我往的地域 24
一 西蕃与北宋 25
二 从金到元 28
第二章 明代的洮州卫 31
第一节 设置洮州卫 31
一 建造卫城 33
二 招军拓地 35
三 增修关堡 39
第二节 建构统治秩序 40
一 招番纳马 40
二 洮州土官 48
三 番僧纲(正)司 51
第三节 卫官豪强化 56
一 买卖军屯土地 56
二 缔结姻亲关系 61
三 私茶贸易 62
第三章 清代洮州青苗会 66
第一节 清初的洮州卫 66
一 从世袭到流官 67
二 充任通事与衙役 69
三 卫军改为屯丁 75
四 汉番草山纠纷 76
第二节 新城青苗会 81
一 宋城隍的产生 82
二 修谱的兴盛 85
三 城乡七会 86
第三节 旧城青苗会 90
一 五国老爷及其神路 90
二 合会与扩产 95
三 地方权力组织 98
第四章 清代洮州的回民 105
第一节 旧城丁氏家族 106
一 恪守五功的回儒 106
二 回汉番通婚圈 110
第二节 咸同时期的回民 114
一 回番土地纠纷 114
二 兵燹中的回番汉关系 116
第三节 地方社会的重建 119
一 历任地方官之施政 119
二 旧城青苗会与社会整合 123
三 回汉士绅重塑地方意识形态 127
第五章 民国乱世中的青苗会 134
第一节 社会复苏 134
一 民团处理回汉土地纠纷 135
二 禅定寺骡马会移驻旧城 138
第二节 洮州青苗会向卓尼扩展 143
一 杨土司与青苗会的关系 143
二 从羊永青苗会到草岔沟青苗会 146
三 青苗会对基督教的态度 148
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的临潭县 149
一 临潭卓尼分治 149
二 学者眼中的临潭 152
三 肋巴佛起义 157
第六章 临潭的空间体系 160
第一节 两个地域中心 161
一 新城 162
二 旧城 163
三 城隍神 168
第二节 路与营 168
一 四路 168
二 跟营 172
第三节 军防堡寨 175
一 东路 176
二 南路 178
三 西路 178
四 北路 180
第七章 临潭的社会结构 184
第一节 汉人家族 184
一 藏化 184
二 户长 189
三 神影 191
四 官坟 193
五 堂号 197
六 入赘婚 198
第二节 藏人家族 199
一 格鲁派家族 199
二 拉卜楞寺的商业代理人 208
三 汉化的家族形态 217
第三节 回民家族 219
一 穿梭于农牧区的商号 220
二 有限责任制的福盛通 221
三 回商家族儒化 226
第四节 卓尼土族 229
一 吐谷浑的后裔 230
二 闹缠村的来历 231
第五节 社会情感 232
一 麻娘娘的故事 232
二 龙神的传说 233
第八章 当代洮州青苗会复会 240
第一节 复建庙宇与正名 242
一 回民会首的努力 243
二 复建乡村庙宇 247
三 苏维埃旧址 253
四 洮州农民文化宫 262
第二节 组织结构 268
一 洮州青苗总会 269
二 十八会 274
三 公共职能 284
第三节 龙神庙会 286
一 庙戏 293
二 客商 297
三 服饰 299
四 花儿 302
第九章 洮州青苗会的仪式 304
第一节 角色 305
一 道士 305
二 师爷 311
三 马角 314
四 吹手 317
五 轿夫 319
第二节 符号 320
一 披红 320
二 神轿 321
三 万民伞 322
四 旌旗 323
五 响器 323
第三节 插旗以祈神 325
一 秦关插旗 325
二 流顺插旗 326
三 端阳沟插旗 328
四 杓哇旗插旗 330
第四节 踩街以迎神 331
一 神路里的社会关系 334
二 仪式里的时空约定 336
第五节 冬报愿以谢神 345
一 端阳沟冬报愿 345
二 旧城冬报愿 353
第十章 龙神之外的神祇 355
第一节 鞑子三郎 355
第二节 羊头人身将军 358
第三节 平天仙姑娘娘 362
第四节 总寨四村的村神 366
结论 368
第一节 作为社会系统的制度 369
第二节 人以神分 374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互利共享 378
征引文献 384
致谢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