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峻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9204
  • 页数:4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界定了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等基本概念,确定分析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在分析评价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再次结合马克思主义国家管理思想及其中国化进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形成、价值、体系等基本问题;接着从公共管理的要素、过程、行为与发展等方面深入揭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上中国公共管理的特色;最后研究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转轨特点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公共管理变革促进经济社会变革,从而建立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相协调的新型公共管理体制。

绪论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视阈中的公共管理 2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公共管理的渊源 21

一、对旧秩序的批判和对新秩序的探求 21

二、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的存在形式 25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28

一、理解人和解放人的根本方法 28

二、公共管理的“为人”性 31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共管理的具体论述 33

一、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 33

二、无产阶级政府是“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 38

三、政府、市场与社会不是相互替代的“对手” 40

四、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应保持必要的平衡 45

五、公共财政是公共管理的经济基础 50

第二章 传统治理模式转型与社会主义取向的确立 54

第一节 没有“公共”的治理 54

一、皇权吞噬“公共性” 54

二、国家主导的外部治理 57

三、政府自身管理的随意性 60

第二节 向西方寻求“真理” 64

一、传统体制内的改良 64

二、政治变革中的行政改造 66

三、“只问行政,不管主义” 6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取向的公共管理 72

一、转向社会主义 72

二、建设一个全新的政权 74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81

第一节 毛泽东的实践及其反思 81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治理的概况 81

二、反思苏联模式 84

三、六十年代初的思考与调整 8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下的变革 88

一、工作重心转移与公共管理改革的启动 88

二、改革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与方式 8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影响 91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的丰富发展 9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公共管理 93

二、科学发展观与公共管理 95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的总依据与总特征 100

第一节 国情分析与历史方位判断 100

一、从环境分析到国情分析 100

二、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重新界定 102

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出发 103

第二节 三重超越与整合 105

一、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超越 105

二、对经典社会主义的发展 107

三、对西方文明的借鉴与吸收 109

四、塑造“合金型”社会主义 112

第三节 中国公共管理的四维特征 114

一、“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 114

二、“初级阶段”的公共管理 117

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 119

四、“进行时态”的公共管理 122

第五章 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价值体系 124

第一节 学理反思与重构 124

一、公共管理的价值之维 124

二、公共管理价值及其构成 128

三、公共管理价值的逻辑建构 130

第二节 中国公共管理价值的内容分析 133

一、价值提炼与验证方法 133

二、多元价值的形成 140

三、“服务”外延的扩展 143

四、公共管理价值的横向比较 145

第三节 价值失范、冲突与价值管理 146

一、公共管理的价值失范 146

二、公共管理的价值冲突 149

三、提高公共价值管理能力 151

第六章 政党领导的多元多层公共管理主体 154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主体的中国特色 154

一、领域“分化”与主体“分形” 154

二、政党一国家一社会分析法 157

三、独具特色的“社会组织” 160

四、公共管理主体的层次性 162

第二节 公共管理的领导力量 164

一、党内权力关系与正式制度 164

二、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 166

三、政党转型与领导方式改进 168

第三节 公共管理的主导力量 171

一、国家机关间关系的宪法基础 171

二、不同机关的公共管理职能 173

三、“多中心治理”中的“中心” 176

第四节 官民互嵌、互惠与互适 179

一、从排斥论到合作论 179

二、政党、国家之于社会 181

三、社会之于政党、国家 184

第七章 发展取向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职能 187

第一节 公共管理职能研究的议题 187

一、职能: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 187

二、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职能 189

三、尚需深化的三个论题 190

第二节 发展导向的政府 192

一、发展是硬道理 193

二、“发展主义”和“中等收入陷阱” 195

三、发展的“3.0版” 197

第三节 政府主导的发展 199

一、“有形之手”的“五根手指” 200

二、利弊之辨 204

三、放弃还是完善? 206

第四节 公共管理职能的新变化 208

一、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 208

二、职能“总量”稳中有升 210

三、职能“结构”趋于合理 212

第五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214

一、“两个转变”的内在联系 214

二、把握好三个关系与三个原则 216

三、“外压型”职能转变动力机制 217

第八章 集分平衡动态调适的纵向公共管理关系 220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中的纵向关系 220

一、纵向公共管理关系的理论基础 220

二、相关概念及界定 223

三、关注内容与角度 225

第二节 纵向公共管理关系的调整 227

一、重要制度变迁与评价 227

二、财权与事权变迁的验证 232

三、纵向关系调整的特点 236

第三节 纵向权力失衡引发的新问题 238

一、财权与事权的层级分配现状 238

二、政府间权责配置的非对称化 242

三、地方行为的扭曲与变异 243

第四节 纵向公共管理关系的再平衡 246

一、理顺外部关系 246

二、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247

三、推进制度规范建设 247

四、审慎推进具体改革 248

第九章 统一管理规模适度的公共机构设置 249

第一节 统一的机构与编制管理 249

一、编制与编制管理体制 249

二、编制管理的法制基础 251

三、编制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252

第二节 机构改革频率与幅度 255

一、机构设置的初始状态 255

二、机构改革的频率 256

三、机构改革的幅度 258

第三节 机构规模及其评价 260

一、规模大小之争 260

二、比较方法和影响因素 262

第四节 公共机构的成本与效益 265

一、成本效益的相关性分析 265

二、财政供养人口与行政管理费支出 266

三、政府规模的正向效益 268

四、适度规模的再阐释 270

第五节 优化公共机构的新要求 271

一、正视机构改革的约束条件 271

二、健全机构管理的法律规范 275

三、增强外部审查与控制 276

四、联动实施党政机构改革 277

第十章 民意导向上下互动的公共管理过程 279

第一节 中国公共决策的思想基础 279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79

二、立足于群众观的公共决策原则 281

第二节 党政主导的利益表达 283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利益表达 283

二、改革开放后的利益表达 284

三、无序利益表达的公共风险 285

四、利益表达的有序化 287

第三节 诉求感知、利益整合与政策议程确立 289

一、感知诉求的主要途径 289

二、利益整合的原则 292

三、政策议程的确立 294

第四节 政策制定的主体、合法化与公民参与 296

一、公共决策的权限划分 296

二、政策论证与合法化 298

三、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299

第五节 政策执行与调整 301

一、对政策执行的理解 301

二、政策执行的地位、特征与程序 302

三、执行问题及其解决 305

四、政策调整 308

第十一章 多样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方法 310

第一节 公共管理方法的中国表述 310

一、行政方法 310

二、经济方法 313

三、法律方法 314

四、思想教育方法 316

第二节 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化方法 317

一、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 317

二、政府购买服务 320

三、市场化手段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322

第三节 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方法 324

一、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 324

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25

三、社会参与的约束条件 328

第四节 公共管理方法创新的成效与不足 328

一、公共管理方法发展的成效 329

二、公共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 330

第五节 公共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方向与途径 332

一、突破方法选择与创新的传统思路 333

二、平衡价值、工具和现实合理性 334

三、实现公共管理方法的体系化 335

四、公共管理方法运用的程序化 336

五、公共管理方法运用的科学化 337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公共权力防控机制 340

第一节 权力防控策略的转换 340

一、两个共识与两套机制 340

二、从“自律”到“制约” 342

三、从“纵向制约”到“横向制衡” 343

第二节 权力防控的体系与运行 345

一、法律法规 345

二、组织体系 347

三、对象和行为 349

四、主要方式 353

第三节 深化权力防控体制与机制改革 356

一、提高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质量 356

二、推进行政伦理建设的法制化建设 357

三、促进公共权力的深度公开 358

四、增强权力监督的效力 360

五、优化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362

第十三章 以顶层设计助推公共管理改革 364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特点与公共管理新使命 364

一、经济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 364

二、改革开放总体策略的调整 366

三、公共管理变革的侧重点不同 367

第二节 公共管理呼唤顶层设计 370

一、顶层设计的含义 370

二、顶层设计的意义 371

三、顶层设计的要求 373

第三节 公共管理顶层改革的框架与议题 374

一、顶层改革的分析框架 374

二、需要破解的难题 376

三、迈向理想状态 378

参考文献 380

索引 402

后记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