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云南壮族简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当代云南壮族简史》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22104921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该书稿是《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的一本,书稿以时间为线索分成四个时期,展示了云南壮族从1950年以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化,为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序&黄文武 1

绪论 1

一 云南壮族的分布环境 1

二 云南壮族的历史沿革 3

三 1949年前云南壮族的社会经济形态 14

第一章 云南壮族地区的解放和民主改革 26

第一节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云南壮族的革命斗争 26

一 中国共产党洒戛竜支部 26

二 中共八寨党支部和农民暴动 26

三 滇黔桂边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27

四 滇东南中心根据地的建立和边纵对云南壮族地区的解放 28

第二节 迎接解放大军挺进云南壮族地区 29

一 云南壮族迎接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29

二 云南壮族地区迎接解放大军的工作 30

第三节 云南壮族地区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32

一 人民政权的建立 32

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33

三 解放前夕及初期云南壮族地区的民族工作 41

第四节 云南壮族地区的抗美援朝 43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壮族地区的经济斗争 44

一 征收公粮 44

二 三反五反 45

三 初步恢复和发展生产 46

第二章 云南壮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48

第一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 48

一 互助组 48

二 初级社 49

三 高级社 50

第二节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

第三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2

第四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壮族地区的建设成就 53

第五节 云南壮族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 54

一 云南壮族的识别和族称的论定 54

二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筹建与建立 56

三 文山州以外壮族乡的建立 59

第三章 云南壮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61

第一节 审干、肃反、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61

一 审干与肃反 61

二 整风和反右 63

第二节 批判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上层人士整风 64

一 批判地方民族主义 64

二 民族上层人士整风 65

第三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66

一 “大跃进”运动 66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 67

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 71

第四节 贯彻“八字方针”和纠正“五风” 74

一 纠正“五风”错误 74

二 贯彻《六十条》理顺各种关系 75

第五节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改善壮族人民生活 77

第六节 云南壮族地区的“四清”运动 78

第七节 云南壮族地区的援越抗法和援越抗美 81

一 援越抗法 81

二 援越抗美 82

第四章 云南壮族地区的“文化大革命” 85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和逐步升级 85

一 由批判“三家村”到“文化大革命”展开 85

二 派出工作组和集中教师搞“文化大革命” 87

三 红卫兵运动和大串联 88

四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造反派夺权 90

五 军管、武斗和动乱升级 91

第二节 革命委员会成立和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行径 93

一 革命委员会成立 93

二 “划线站队”和迫害干部群众 94

三 破坏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政治边防” 95

四 极左的“斗、批、改” 97

第三节 局部整顿和批林批孔运动 102

一 局部整顿带来相对稳定 102

二 “批林批孔”引发的新动乱 104

第四节 全面整顿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05

一 全面整顿出现生机 105

二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带来更大动乱 107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的恶劣后果 108

一 各级党委和政权瘫痪 108

二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109

三 党的民族政策遭到破坏 110

第五章 揭批林彪、“四人帮”,粉碎其帮派体系和拨乱反正 112

第一节 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粉碎其帮派体系 112

一 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112

二 清查和粉碎“四人帮”帮派体系 114

三 整顿领导班子和平反冤假错案 115

第二节 云南壮族地区的拨乱反正 118

一 在揭批“四人帮”中分清思想是非 118

二 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119

三 对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讨论 121

四 落实党的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23

五 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 126

第六章 云南壮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30

第一节 云南壮族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 130

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 130

二 工业生产和财贸工作的恢复 131

三 社会秩序、文化生活和民族工作的恢复 131

第二节 云南壮族地区的初步改革 132

一 推行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2

二 多种经营,搞活经济 134

三 乡镇企业的崛起 135

四 企业改革 136

五 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 136

第三节 云南壮族地区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 137

一 蓬勃发展的教育文化事业 137

二 活跃而有效的科技推广与科学研究 144

三 前进中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 152

四 壮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59

第四节 云南壮族地区的边境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 160

一 边境自卫还击 160

二 防御作战和十年支前 163

三 战争留下的创伤和财富 171

第七章 云南壮族地区全面开拓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174

第一节 夯实农业基础,打好扶贫攻坚战 174

一 “西畴精神”的培育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 174

二 科技兴农和种子工程 176

三 商品粮基地县建设 178

四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79

五 稳定农村政策和推行农业产业化 181

六 减轻农民负担 182

七 扶贫攻坚和整村推进 183

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强州战略 187

一 打破陆路交通瓶颈,构筑空中和水上走廊 187

二 加强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建设 192

三 发展信息产业,畅通信息公路 194

四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 196

五 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壮大经济实力 199

第三节 深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02

一 国有企业的改革 202

二 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205

三 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突破 206

四 各类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208

五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209

第四节 支柱产业建设 210

一 三七产业建设 210

二 烟草产业建设 212

三 畜牧产业建设 214

四 矿业产业建设 216

第五节 科教兴州战略和卫生体制改革 218

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成就 218

二 社会科学的发展 221

三 自然科学的发展 223

四 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224

第六节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26

一 环境的恶化与治理 226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8

第七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229

一 精神文明建设 229

二 “文山精神”的培育、形成和弘扬 232

三 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州 234

四 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 237

五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239

第八节 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和壮族社会秩序稳定 241

一 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和民族事业的发展 241

二 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44

第九节 壮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用 246

一 壮族干部的培养使用 246

二 壮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用 249

第十节 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 250

一 民族文化的繁荣 250

二 文化产业的兴起 255

三 新闻事业的发展 257

四 壮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 262

五 云南壮语的现状和壮语在云南的使用 268

六 壮文在云南壮族地区的推广使用 270

第八章 云南壮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73

第一节 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73

一 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贯彻落实 273

二 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75

三 通道经济的培育与发展 277

四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281

五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82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88

一 新农村建设 288

二 和谐社会建设 291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94

第九章 云南壮族传统文化及社会制度习俗变迁 303

第一节 语言文字 303

一 语言 303

二 文字 304

第二节 文学艺术 305

一 文学 305

二 艺术 306

第三节 教育医疗体育 309

一 教育 309

二 医药 310

三 体育 310

第四节 生活习俗 311

一 居住 311

二 饮食 312

三 服饰 315

第五节 婚姻家庭 315

一 婚姻 315

二 家庭 317

第六节 节庆 318

第七节 礼俗 323

第八节 丧葬 324

第九节 禁忌和其他规矩 327

一 禁忌 327

二 其他规矩 329

第十节 宗教信仰 332

一 自然崇拜 332

二 祖先崇拜 333

三 多神崇拜 333

四 摩教 334

五 四大宗教 334

第十一节 社会制度、习俗变迁 335

一 社会制度变化 336

二 生产习俗变迁 337

三 生产习俗和其他习俗改良 340

结语 343

附录 344

大事纪要 344

参考书目 388

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