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通史 5 隋唐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建华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303156122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中国教育制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6个方面:教育政令;学校教育制度;书院制度;选举考试制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教育制度自身的特点出发,在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多层次复杂联系中,精密考证重要的教育史实,详细描述中国教

第一章 隋代的教育制度 1

第一节 隋朝教育制度的发展条件 2

一、汉文化民族心理的形成为教育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

二、经济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财政保证 3

三、政治制度改革为教育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4

第二节 隋代的文教政策 7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7

二、倡导经学教育 8

三、南北经学的统一 10

第三节 隋代官学教育制度 12

一、经学教育制度 12

二、实科教育制度 13

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14

四、教师和学生的待遇 15

第四节 隋代私学教育制度 16

一、家学教育制度 16

二、私人讲学制度 18

三、官学教师开设私学制度 19

四、私学教材 19

第二章 唐代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 21

第一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建立的背景 21

一、贞观君臣对儒学政治作用的认识 21

二、儒学教育内部分歧对儒学权威性的削弱 25

三、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对儒学教育的震撼 26

四、魏晋玄学对儒学教育的冲击 27

五、佛教思想对儒学教育的挑战 27

第二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建立 28

一、树立儒家政治思想的权威地位 29

二、统一教育内容,建立新儒学 35

第三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发展 44

一、教育以明道 45

二、崇圣尊儒的师道观 46

三、文以载道 48

第四节 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意义 49

一、尊崇孔子,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49

二、儒学教育的加强 50

三、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 51

第三章 唐代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 56

第一节 礼部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职能 56

一、礼部的教育管理体制 57

二、礼部的教育管理职能 58

三、礼部教育管理体制及职能的特点 60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两级制教育体制的确立 61

一、中央官学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61

二、地方官学教育制度的形成 70

三、地方官学教育行政制度 71

四、地方长官发展教育的政治职责 74

五、地方官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75

第三节 经学、实科、职业三大教育制度 77

一、经学教育制度 78

二、实科教育制度 83

三、职业教育制度 86

四、官学、私学教育制度的协调和统一 88

第四章 唐代官学内部管理制度 90

第一节 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 90

一、学礼制度 90

二、入学标准 95

三、处罚制度 101

四、休假制度 103

第二节 教育教学制度 105

一、课程设置制度 105

二、教材选择制度 113

三、教学方法 123

四、考试制度 127

第三节 教育经费制度 128

一、财政与教育 128

二、教育经费的来源 134

三、教育经费支出制度 139

第四节 官学内部教育管理制度的特点 154

一、建立了系统的强化思想教育的礼制 154

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 155

三、注意学生身心状态的调节 155

四、道德教育制度化 155

五、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156

六、教育经费与国家财政的一体化 156

第五章 唐代私学教育制度 158

第一节 隐居读书的教育制度 159

一、隐居读书的类型 159

二、隐居读书的特殊表现形式 164

三、隐居读书教育制度的特点、影响和作用 166

第二节 私人讲学和私塾制度 170

一、经师讲学制度 170

二、致仕官员讲学制度 170

三、现任官员讲学制度 173

四、私塾教育制度 177

第三节 家学教育制度 179

一、父亲传业于子女的教育方式 179

二、亲友教授晚辈的教育方式 181

三、母亲训育儿女的教育方式 183

四、家学教育制度的特点 184

第四节 佛寺中的儒学教育 186

一、敦煌佛寺的儒学教育 187

二、寺学的教育内容及教材选择 188

三、内地佛寺的儒学教育 189

第五节 唐代私学教育制度的特点 191

一、与官学教育制度相统一的文教政策 191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191

三、形式的多样性 192

四、教育的层次性 192

五、广泛的社会性 192

第六章 唐代科举制度 194

第一节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195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195

二、唐代的选士途径和科举制的发展 201

第二节 常科考试 207

一、考生来源及报考条件 207

二、主持常科考试的机关与考官 217

三、唐代常科考试科目 220

四、考试的方法体例 239

五、考试的程序 250

六、及第放榜及释褐试 251

七、进士行卷及以文辞取士的论辩 262

第三节 制科考试及其他选士途径 279

一、应制举考试者的身份 279

二、制举科目 280

三、制举考试与铨选 282

四、荐举(冬荐)及杂出入仕 286

第四节 唐代科举制度确立的意义及弊端 288

一、开放官僚系统、扩大统治基础 289

二、笼络知识分子,减缓不稳定因素 290

三、常科与特科互为补充,文实兼备,德才相济,用当其才 292

四、考教合一,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293

五、初创科场法规,慎防舞弊徇情 297

六、权贵干预科选,请托奔竞猖獗 299

七、科举考试成为朋党之争的工具,也成为进士新贵阶层世袭高官的工具 302

第七章 唐代留学生制度 306

第一节 留学生管理制度 306

一、留学生管理制度 306

二、学籍管理制度 307

三、学习辅导制度 308

四、衣食供应制度 309

第二节 留学生与留学僧 310

一、留学生教育制度 310

二、留学僧制度 311

三、留学生与留学僧对其国家发展进步的作用 312

第三节 唐代教育制度对周边国家学制的影响 313

一、对新罗学制的影响 314

二、对渤海国学制的影响 316

三、对日本学制的影响 317

第八章 隋唐教育思想 319

第一节 王通的教育思想 319

一、安邦育人 319

二、仁义为本、礼乐为先 322

三、穷理尽性,乐天知命 324

四、知之、行之、安之 330

五、学无常师,惟道所存 334

第二节 孔颖达的教育思想 336

一、教化成德,非学不可 336

二、诗书礼乐,化成天下 340

三、立志、积善、自谦、自强 342

四、开发大义,随才而与 345

第三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348

一、明先王之教 348

二、就学而愈明 350

三、培育英才 352

四、尊师重道 355

五、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359

第四节 李翱的教育思想 362

一、复先天之善性 362

二、从乎道,明人伦 367

三、识才与选才 369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370

一、明道与行道 371

二、取道之原 374

三、顺天致性 375

四、博极群书 377

五、尊师重道 380

第六节 皮日休、林慎思的教育思想 384

一、皮日休的教育思想 384

二、林慎思的教育思想 393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教育思想 400

一、天台宗的教育思想 401

二、禅宗的教育思想 407

三、净土宗的教育思想 412

第八节 孙思邈的教育思想 415

一、论修身与养性 415

二、论学贵精博 418

三、论医德教育 420

结语 423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430

参考文献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