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1.3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思路 3
1.3.1研究内容 3
1.3.2研究方法及技术思路 4
1.4实物工作量 4
2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壳厚度变化 5
2.1地层与区域地质演化史 5
2.1.1地层 5
2.1.2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7
2.2岩浆岩与变质岩 8
2.2.1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8
2.2.2变质岩 10
2.3西山地区前白垩纪地壳结构与组成 11
2.3.1前白垩纪地壳结构与组成的确定 11
2.3.2与中国东部大陆地壳平均结构与组成的对比 12
3周口店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 13
3.1周口店岩体概述 13
3.2岩体的岩石学与矿物学 13
3.2.1花岗闪长岩体 13
3.2.2石英二长闪长岩和闪长岩 17
3.3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 18
3.3.1岩石的主量元素 19
3.3.2岩石的稀土元素 21
3.3.3岩石的微量元素 25
3.4周口店岩体的同位素特征及形成时代 27
3.4.1岩体的同位素特征 27
3.4.2周口店岩体形成时代和活动期次划分 28
4周口店岩体的成因及地质学意义 30
4.1周口店岩体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30
4.1.1周口店岩体与典型埃达克岩(adakite)的对比 30
4.1.2周口店岩体的成因 31
4.1.3周口店岩体的形成机制 32
4.2周口店岩体岩浆物质来源同位素示踪 33
4.2.1钕、锶同位素示踪 33
4.2.2铅同位素示踪 34
4.2.3氧、碳、氢同位素示踪 36
4.3地壳厚度及地壳成分 36
4.3.1 K60与地壳厚度估算 36
4.3.2地壳厚度减薄 38
4.3.3岩浆事件引起的地壳成分变化 38
4.4南大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及研究意义 38
4.4.1火山岩的分布和岩相学 38
4.4.2地球化学特征 39
4.4.3研究意义 42
5西山变质岩带与热动力变质作用 44
5.1西山变质岩带特征及变质相划分 44
5.1.1北京西山变质岩带特征 44
5.1.2北京西山变质岩带变质相的划分 44
5.2西山地区变质岩与地壳组成变化 45
5.2.1变质岩的岩石学 45
5.2.2变质岩的岩石化学与深部地壳主元素组成 47
5.3西山变质岩造岩矿物的矿物化学特征 49
5.3.1石榴子石 50
5.3.2其他造岩矿物 55
5.4北京西山热动力变质作用及温压估算 57
5.4.1印支-燕山期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 57
5.4.2燕山期接触热变质作用 58
5.4.3热动力变质作用的温压估算 61
5.5几条典型热动力变质作用剖面介绍 64
5.5.1中窖村公路断面 65
5.5.2周口店岩体北侧东岭子村公路断面 66
5.5.3周口店岩体南侧官地村羊屎沟剖面 66
5.5.4周口店岩体南侧东山口村旧铁路线断面 67
5.5.5周口店岩体西侧车厂村简易大路断面 68
5.6热动力变质岩白云母40 Ar/39 Ar定年及年代学意义 68
5.6.1样品与40 Ar/39 Ar同位素分析 68
5.6.2结果与可靠性 69
5.6.3年代学意义 77
6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厚度约束 79
6.1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厚度的几个问题 79
6.1.1燕山期中国东部高原的提出与问题 79
6.1.2中生代构造体制重大转折特征及岩石圈减薄由来 80
6.1.3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幅度问题 81
6.2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时限的约束 81
6.2.1关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时间的争论 81
6.2.2对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时限的限定 83
6.3华北东部岩石圈厚度减薄机制模式的评述 85
6.3.1拆沉去根模型 85
6.3.2加厚地壳拆沉模式 85
6.3.3热机械-化学侵蚀模型 86
6.3.4“蘑菇云”模型 86
6.3.5俯冲碰撞-构造底垫模式 86
6.3.6上地壳滑脱假说 87
6.3.7岩石圈演化与岩浆活动模型 87
6.4“岩石圈内部复杂的热状态及物质组成调整”模式 87
6.4.1基本事实和理论依据 87
6.4.2“岩石圈内部复杂的热状态及物质组成调整”模式的建立 92
7结束语 94
7.1主要工作成果和结论要点 94
7.2存在的问题 95
主要参考文献 97
Abstract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