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春海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7511873
  • 页数:7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史纲方式撰写、以精实的内容从中国哲学方法、精神特质开始,谈论先秦哲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佛学、宋元明理学,一直到当代哲学。内容紧凑,将丰富的材料择其精要来呈现。是唯一一部从传统走入当代的哲学史包含二十几年来最新的哲学研究、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

第一篇 先秦哲学 1

第一章 先秦儒家学派 3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儒家核心思想 5

第二节 孔子至孟子期间之儒学——以近世出土文献为依据 16

第三节 战国中期的孟子学派 30

第四节 战国晚期的荀子学派与《易传》 40

第二章 先秦道家学派 63

第一节 老子的形上学与处世智慧 65

第二节 郭店及上海博物馆出土简文之道家思想 75

第三节 庄子的形上学 82

第四节 《管子》与《黄帝四经》的天道与治道 91

第三章 墨家学派 95

第一节 墨子及《墨子》一书 97

第二节 兼爱之德的涵义 98

第三节 贵义之德的涵义 99

第四节 墨学的知识原理与方法 101

第五节 墨学的政治、社会实践 106

第六节 评论 108

第四章 法家学派 111

第一节 法家的源流与特色 113

第二节 集法、术、势三派之大成的韩非子 118

第五章 析名辨实的名家逻辑学 127

第一节 邓析与《尹文子》 129

第二节 惠施与公孙龙子 134

第六章 阴阳家学派 141

第一节 阴阳与五行之源流 143

第二节 邹衍与阴阳家 146

第二篇 两汉魏晋哲学 153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 155

第一节 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形成、流派与学说 157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宇宙观、人性论及天人关系 161

第二章 西汉儒、道、法的互摄和变迁 169

第一节 陆贾和贾谊的天道观及政治论 171

第二节 兼采诸家以道家为主流的《淮南子》 174

第三章 董仲舒与西汉经学 183

第一节 天人三策说及春秋学 185

第二节 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 186

第三节 人性论 188

第四节 伦理规范与教化 190

第四章 西汉晚期的严遵和扬雄 193

第一节 《道德指归》的宇宙生成论 195

第二节 严遵的人生观及政治理想 197

第三节 扬雄的知识说及天道论 200

第四节 扬雄的人性论及政教思想 202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注》以及东汉批判时弊的理性思潮 205

第一节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学要旨 207

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 210

第三节 王符对时弊的批判与修正 216

第四节 荀悦的《申鉴》与仲长统的《昌言》 219

第六章 魏晋玄学通论 223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缘起因素 226

第二节 玄学释义 228

第三节 玄学的课题和方法 230

第四节 玄学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32

第五节 清谈与魏晋哲学 234

第七章 正始玄学 237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 239

第二节 钟会所撰《四本论》 250

第八章 竹林玄学 253

第一节 阮籍的玄学 255

第二节 嵇康的玄学 261

第九章 两晋的玄学 271

第一节 郭象迹冥圆融的玄学 273

第二节 两晋之际的六家七宗 287

第三节 僧肇的《肇论》 290

第四节 慧远的法性论、神不灭论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 294

第三篇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和佛学 299

第一章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 301

第一节 南北朝的儒学与政治文化 303

第二节 隋朝儒学 304

第三节 唐代的儒学 306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与柳宗元的儒佛论衡 310

第二章 南北朝佛学梗概 313

第一节 晋宋的“神”灭不灭之争 315

第二节 北朝的佛学 317

第三节 南朝的佛学 319

第四节 真常心之经典:《大乘起信论》 320

第三章 隋唐佛学 325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 327

第二节 智?的天台判教及其佛理 330

第三节 华严宗哲理 336

第四节 教外别传的禅宗以及分派 343

第四篇 宋元明清的理学 353

第一章 绪论 355

第一节 “理学”释名义 357

第二节 宋代理学兴起的主因 357

第三节 宋代理学的主要课题和治学精神 359

第二章 周濂溪的濂学 361

第一节 前言 363

第二节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 365

第三节 《通书》的道德人性论 366

第四节 培养伊尹之志趣,乐颜渊之学的人文教育 368

第五节 研几慎独的修“心”工夫 370

第三章 二程的洛学 373

第一节 存有论 376

第二节 人性论 379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 383

第四章 张载的关学 391

第一节 张载及其关学学风 393

第二节 《正蒙》的天道与人之性命关系 393

第三节 心性论及其价值实践工夫 395

第五章 朱熹的闽学 397

第一节 朱熹学思历程述要 399

第二节 以理气释心性、理欲之同异的人性论 401

第三节 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405

第四节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范——圣人、君子、贤人 410

第五节 穷理致知的认知原理及内容 416

第六节 培养人格的方法纲领及首务之工夫 422

第七节 居敬涵养的笃行工夫说 425

第六章 象山的心学 429

第一节 “心即理”的心学涵养 431

第二节 为己之学的教育目标及读书法 436

第三节 教养论 444

第七章 胡五峰与湘学 453

第一节 “理”统摄于“性”的宇宙观 455

第二节 心、性与理之相互关系 456

第三节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 457

第四节 唯仁者能尽心成性 458

第八章 叶适的义利观与永嘉事功学派 461

第一节 叶适之前儒家学者对义利之辨的流变 464

第二节 叶适义利之辨的时代及学术背景 465

第三节 义利观之理论及实际主张 467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学 471

第一节 元代理学流布之概况 473

第二节 代表元代北方理学的许衡之学说 474

第三节 元代南方理学代表的吴澄思想 476

第十章 明代前半期的理学 481

第一节 此时期理学的流布及其课题之转折 483

第二节 南方的朱学梗概 485

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的心学 489

第一节 陈白沙 491

第二节 王阳明 499

第十二章 明代中、后期的朱学与阳明后学 509

第一节 罗钦顺对朱学的推进 511

第二节 阳明后学的浙中学派 515

第三节 阳明后学的江右王学 524

第四节 泰州王门 528

第五节 东林学派的顾宪成与高攀龙 531

第五篇 明清之际及清代的哲学 549

第一章 刘蕺山与黄宗羲 551

第一节 主诚意慎独的刘蕺山 553

第二节 黄宗羲以史入经的实学 556

第二章 李二曲与王夫之 563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关学代表李二曲 565

第二节 兼采心学、理学与气学的王夫之 576

第三章 乾嘉学派对理学之修正 583

第一节 戴震 585

第二节 焦循、凌廷堪与阮元 589

第四章 康有为与梁启超 595

第一节 康有为的藉经论政和托古改制 597

第二节 崇尚西方自由理念的梁启超 600

第六篇 当代中国哲学 603

第一章 梁漱溟与熊十力 607

第一节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及人心论 609

第二节 熊十力天人一本的体用不二说 619

第二章 冯友兰与张岱年 625

第一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627

第二节 张岱年先秦儒学的人观 635

第三章 宗白华与方东美 649

第一节 宗白华气韵生动的意境美学 651

第二节 方东美及其对庄子哲学的诠释 661

第四章 唐君毅与徐复观 673

第一节 唐君毅的心通九境与天人圆融说 675

第二节 徐复观论人权与民主 682

第五章 牟宗三与罗光 695

第一节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697

第二节 罗光对儒家形上学之诠释 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