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学与方法论 1
第一节 中医、西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4
第二节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中医方法论 9
第二章 关于阴阳学说 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形成 16
第二节 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涵盖中医学的各个领域 21
自然观方面 21
对人和自然间的关系的认识方面 23
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方面 24
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方面 25
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面 27
对方剂和药物的认识方面 28
对保健和养生的认识方面 30
第三节 五行学说与人体有序 32
第四节 阴阳学说中自然和人相关的思想 39
第五节 天人合一观 46
【附一】天人合一研究摘要一则 51
【附二】从微观看天人合一 56
第六节 阴阳学说与元气论 58
第七节 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65
第八节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 69
第三章 关于藏象学说 75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认识方法 77
第二节 试论“内景返观” 89
第三节 藏象学说系统地贯穿了阴阳对立统一和整体联系的观点 93
第四章 关于辨证论治学说 119
第一节 辨证论治学说的形成 120
第二节 关于辨证论治学说中的“证” 122
第三节 “审证求因”——中医学对于病因的认识方法 138
第四节 中医学对于病证认识(诊断)的方法 142
由表及里 143
由此及彼 144
去粗取精 145
去伪存真 146
第五节 中医学治则中的方法论 148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法则 148
脏腑补泻和表里互治法则 151
扶正祛邪和阴阳治则 154
治病必求于本 159
第五章 关于中药学和方剂 169
第一节 中药、方剂与中医学的关系 170
第二节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组合 172
中药四气——寒热温凉 172
中药五味——酸苦甘辛咸 176
四气五味的组合 178
第三节 中药的升降浮沉 179
第四节 中药的归经 180
第五节 八法 183
第六节 系统组织——方剂的君臣佐使 185
第七节 方剂中七情和合药物配伍要求 187
第六章 研究中医学方法论的意义 19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创建与发展 196
易学思想与中医学 197
奠定中医学理论方法基础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198
《神农本草经》为中医药物学奠定了基础 209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完成了辨证论治学说 209
魏、晋、唐、宋医学的发展 215
隋唐盛世与医学发展 217
宋代方剂学和药物学的兴盛 221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 224
温病学派的兴起 233
第二节 西方医学略述 238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的尝试 245
第四节 中医学的继往开来 249
第七章 关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 253
第一节 回顾与小结 254
第二节 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256
如何继承 256
发展的步骤 257
关于中医教育 260
关于中医科研 265
关于中药的发展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