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列宁人权思想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
(一)理论创新催生列宁人权思想的研究 1
(二)实践发展呼吁列宁人权思想的研究 2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一)国内研究现状 5
(二)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8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11
四“人权”概念界说 12
五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16
(一)研究重点 16
(二)研究难点 17
(三)本书创新之处 18
第一章 列宁人权思想的历史源泉 20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权观萌生及其文本解读 2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权观的确立 21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权观的发展 23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权观的深化 25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权观的补遗 27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多维剖析和批判 28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人权“天赋”的剖析和批判 28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政治解放”的剖析和批判 32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剖析和批判 35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剖析和批判 39
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历史诠释中的人权意蕴 44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本质”诠释中的人权意蕴 45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解放”诠释中的人权意蕴 50
第二章 列宁人权思想的形成阶段及逻辑构境 55
一 现实的诉求:列宁人权思想的产生 55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需要 55
(二)肃清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需要 58
(三)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的需要 60
(四)建立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需要 64
(五)融合国际局势发展的需要 66
二 列宁人权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文本解读 68
(一)对俄国无产阶级无权现实进行分析(1893—1895) 70
(二)对关于“政治权利”的诉求进行论证和斗争(1895—1917) 73
(三)对社会主义人权进行探索和保障(1917—1924) 83
第三章 列宁对人权本质的拆解 89
一 人权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 90
二 阶级社会人权是一种阶级特权 93
(一)奴隶社会人权体现为奴隶主的特权 95
(二)封建社会人权体现为地主的特权 97
(三)资本主义社会人权体现为资本家的特权 102
三 社会主义社会人权是“人民的权利” 108
(一)“人民的权利”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108
(二)“人民的权利”是“大多数人”的权利 111
(三)“人民的权利”是一种具有真实性的权利 116
四 共产主义社会人权是所有人的权利 119
(一)所有人的权利的实现由“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决定 119
(二)所有人的权利在主体上具有普遍性特征 121
第四章 列宁人权内容的思想 124
一 列宁关于自由及其权利体现的思想 125
(一)真正的自由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相适应 125
(二)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相适应的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 129
二 列宁关于平等及其权利体现的思想 136
(一)平等意味着消灭阶级 136
(二)消灭阶级视域下的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 142
第五章 列宁在社会主义人权保障上的逻辑 157
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保障社会主义人权的前提条件 158
(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158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的最高形式 161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人权诞生的前提 166
二 生产力发展是保障社会主义人权的物质基础 168
(一)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168
(二)生产力发展是保障社会主义人权的物质基础 170
三 社会主义法律是保障社会主义人权的重要工具 173
(一)法律“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174
(二)阶级社会的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 175
(三)社会主义法律是保障“人民的权利”的工具 178
四 无产阶级文化是保障社会主义人权的必要条件 180
(一)无产阶级文化是一种国际文化 180
(二)无产阶级文化是保障社会主义人权的必要条件 181
第六章 列宁人权思想的历史延续 187
一 列宁人权思想在原苏联的曲折演绎 187
(一)斯大林对列宁人权思想的继承 188
(二)斯大林对列宁人权思想的背离 192
二 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对列宁人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7
(一)国家主权是人权存在的前提,人权是一国范围内的事 197
(二)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203
(三)集体人权高于个人人权 208
(四)保障人民的权利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13
结束语 列宁人权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实践困惑 217
参考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