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3
1.2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6
1.2.1 研究框架 6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6
1.2.3 研究方法 8
1.3 本书的创新点 9
1.3.1 研究角度以及思路的创新 10
1.3.2 研究单元的选取对实际应用的可指导性 10
1.3.3 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论体系为学科之间的研究提供可行性验证 11
第2章 理论背景与研究进展 12
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期解决贫困的关键 12
2.1.1 贫困成因与特点 12
2.1.2 新时期解决贫困的关键 13
2.2 基本公共服务概述 14
2.2.1 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与分类 14
2.2.2 基本公共服务的特点 15
2.2.3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16
2.3 理论背景 17
2.3.1 管理学理论 17
2.3.2 经济学理论 19
2.3.3 社会学理论 21
2.3.4 公共品俱乐部理论 23
2.3.5 地理学理论 24
2.4 国内外研究进展 25
2.4.1 国外研究动态 25
2.4.2 国内研究进展 27
2.4.3 我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动态 29
本章小结 30
第3章 甘肃省区域差异与主体功能分区 31
3.1 甘肃省区域差异 31
3.2 主体功能区概述 32
3.2.1 主体功能区的意义与作用 32
3.2.2 主体功能区的分类 33
3.2.3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甘肃省的概况 35
3.3 甘肃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 36
3.3.1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 36
3.3.2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分布 36
3.4 主体功能区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39
本章小结 40
第4章 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差异 41
4.1 研究单元与数据来源 41
4.1.1 研究单元 41
4.1.2 数据来源 41
4.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42
4.2.1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42
4.2.2 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43
4.2.3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44
4.3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质量 48
4.3.1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测度模型 48
4.3.2 各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熵 50
4.3.3 各类型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质量 51
4.4 均等化水平测度 56
4.4.1 变异系数 56
4.4.2 洛伦兹曲线 58
4.5 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的差异化分析 60
4.5.1 各类型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60
4.5.2 各类型区基本公共服务类型的比较 61
4.6 投入因素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分析 64
4.6.1 影响因素分析 64
4.6.2 相关性分析 67
4.6.3 相关程度分析 71
4.6.4 回归分析 72
本章小结 78
第5章 均等化的临界水平 79
5.1 均等化供给的配置原则 79
5.2 均等化临界水平的设定 82
5.2.1 财力均等化法 82
5.2.2 中值法 84
5.2.3 熵中值与要素回归 85
第6章 公共服务与各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度 89
6.1 协调度与耦合度 92
6.2 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93
6.2.1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94
6.2.2 人口 94
6.2.3 资源 95
6.2.4 生态 95
6.2.5 环境 96
6.3 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度分析 97
6.3.1 数据来源 97
6.3.2 耦合度模型 98
6.4 各区域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 104
6.4.1 各区域耦合度类型 104
6.4.2 各区域耦合类型的空间分布 105
6.5 子系统“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107
6.5.1 子系统“协调—发展”类型 107
6.5.2 “协调—发展”的二维分析 108
本章小结 110
第7章 均等化水平与主体功能区发展各要素 112
7.1 均等化水平与人口 112
7.1.1 人口流动动因理论 112
7.1.2 我国人口流动的格局与趋势 113
7.1.3 甘肃各区域人口流动的趋势与空间分布 114
7.1.4 甘肃省的人口集聚度分析 121
7.2 均等化水平与人文发展 122
7.2.1 人文发展指数 122
7.2.2 人文发展指数模型 123
7.2.3 人文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布 123
7.3 均等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126
7.4 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要素 129
7.4.1 均等化水平与各区域物质、人力资本 129
7.4.2 均等化水平与储蓄、消费 129
7.5 基本公共服务与各类型区发展要素的分析 133
7.5.1 人口流动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分析 136
7.5.2 人文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分析 137
7.5.3 基本公共服务与产业结构的分析 138
本章小结 139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40
8.1 结论 140
8.2 政策建议 141
8.2.1 培育各功能区特色产业体系,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141
8.2.2 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143
8.2.3 积极完善主体功能区的财政政策制度 144
8.2.4 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为原则,建立奖惩绩效考核体系 145
8.2.5 设定供给底线,鼓励多元化供给模式 146
8.2.6 完善审批及监督制度,保证资金落实 147
参考文献 149
后记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