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 金融风险问题研究 4
1.2.2 微型金融问题研究 9
1.3 本书结构安排 15
1.4 研究方法 17
2.微型金融与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18
2.1 微型金融的相关概念 18
2.1.1 金融的本质及作用 18
2.1.2 微型金融的内涵与功能 21
2.2 农村金融理论 24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4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25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6
2.2.4 局部知识论 28
2.3 金融风险理论 29
2.3.1 金融脆弱性理论 29
2.3.2 金融危机理论 31
3.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 34
3.1 农村信用合作社 34
3.1.1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34
3.1.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36
3.2 农村商业银行 41
3.3 邮政储蓄银行 45
3.4 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48
4.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生成机理 55
4.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缺陷 55
4.1.1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缺陷 55
4.1.2 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的缺陷 57
4.1.3 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缺陷 58
4.2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 61
4.2.1 经济风险 61
4.2.2 市场风险 61
4.2.3 信用风险 62
4.2.4 操作风险 62
4.2.5 流动性风险 62
4.2.6 政策性风险 63
4.3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外部生成机理 63
4.3.1 财政支农资金不足 63
4.3.2 农业总产值增长较慢 65
4.3.3 城乡金融市场分割 67
4.3.4 农民收入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68
4.3.5 农村贫困情况依然严峻 70
4.3.6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71
4.4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内部生成机理 72
4.4.1 金融机构规模小 73
4.4.2 获利能力不强 74
4.4.3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 75
4.4.4 拨备覆盖率偏低 75
4.4.5 贷款过于集中 76
4.4.6 工作人员能力有限 78
4.4.7 贷款定价机制存在缺陷 79
5.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评价与度量 83
5.1 金融风险度量的常用方法 83
5.1.1 指标分析法 83
5.1.2 敏感性分析法 83
5.1.3 波动性分析法 84
5.1.4 VaR分析法 84
5.2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度量——基于指标分析法 84
5.2.1 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及说明 84
5.2.2 本书评价指标的遴选 88
5.2.3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度量结果 89
5.3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度量——基于VaR方法 91
5.3.1 VaR方法介绍 91
5.3.2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度量 93
5.4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100
5.4.1 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 100
5.4.2 检验结果 102
6.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 105
6.1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支农效应的实证研究 105
6.1.1 文献回顾 105
6.1.2 帕加诺模型 107
6.1.3 实证分析 108
6.2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动态关系 119
6.2.1 模型分析 119
6.2.2 实证分析 122
7.国外微型金融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26
7.1 孟加拉微型金融 126
7.1.1 孟加拉乡村银行 126
7.1.2 孟加拉微型金融组织 129
7.2 印度尼西亚微型金融 130
7.3 印度微型金融 132
7.3.1 印度微型金融体系 132
7.3.2 印度微型金融机构灾害风险管理 135
7.4 玻利维亚微型金融 137
7.4.1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业绩 137
7.4.2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机制设计 139
7.5 国外微型金融对我国的启示 140
8.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控制路径:事前防范 143
8.1 加强金融监管 143
8.2 构建系统的区域风险预警监测体系 146
8.3 逐步提高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经营绩效 150
8.4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153
8.5 建立区域金融发展圈 156
9.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控制路径:事中控制 160
9.1 及时的财政资金援助 160
9.2 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切断传染途径 161
9.3 完善微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163
9.3.1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一般特征 163
9.3.2 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64
9.4 逐步扩大金融服务领域 165
9.5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167
9.5.1 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状况 167
9.5.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建议 170
附录1 173
附录2 176
附录3 179
参考文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