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上编 原起论 19
第一章 原“象”——从动物之象到文化之“象” 19
(一)无往而不适的“象” 19
(二)殷人与象 20
(三)“龟象”抉要 26
(四)“《武》有《象》名” 32
第二章 “象物应怪”的神话意象——“言象互动”的源头活水 39
(一)“凿破浑沌”说神话 39
(二)“触象而构”的构象法则 41
(三)怪、神、帝的衍生历程 46
(四)神话意象衍生的纵聚合关系 56
第三章 “绝地天通”与巫史文化——殷周之际的文化整合 62
(一)“绝地天通”的文化学意义 62
(二)由巫而史,由帝而圣 68
(三)“礼治文化”的伦理本体 71
(四)周礼“尚象”的符号体系 76
中编 基型论 83
第一章 “易象”与周礼 83
(一)《易》藏于“史”而归于“礼” 83
(二)“易象”人文因素的增长 87
(三)周礼的崩坏与《易传》的诞生 90
第二章 “易象”的哲学超越 94
(一)《周易》走出神学背景 94
(二)“易象”结构、功能的更新 101
(三)老子的“大象”与《周易》的“易象” 111
第三章 “大象”说的拓展与名辩传统的式微 127
(一)“道”与“逻各斯”符号取向的歧异 127
(二)庄子对“大象”说的拓展 141
(三)儒道两家符号取向之异同 159
(四)名辩学派的历史命运 169
第四章 秦汉天人模式与“尚象”思维的辐射延伸 194
(一)秦汉“天—地—人”大一统文化模式的建构 194
(二)《吕览》模式的一对孪生子——《淮南鸿烈》与《春秋繁露》 200
(三)由“历象”而观“万象”——秦汉天人模式的文化推衍 212
(四)“象形为本”的汉字构成法则 217
下编 审美论 233
第一章 意象的审美化 233
(一)传统美学意象论的要义 233
(二)诗乐意象 238
(三)楚骚意象 244
第二章 魏晋玄学与审美自觉 251
(一)魏晋玄学与士人的人格觉醒 251
(二)“言意之辨”与“天人模式”的消解 257
(三)玄学的庄学化与审美化 263
第三章 “山水清音”:晋人审美的重大发现 283
(一)从田园游乐到山水游赏 284
(二)生机感应与理想寄托 288
(三)山水美发现的文化学审视 292
跋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