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1
1.4基本界定 12
1.5主要观点 18
1.6主要创新点 19
2一体化与产业合作 20
2.1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划分 20
2.2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及特征 24
2.3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类与特征 27
2.4产业合作与产业集群 30
2.5区域分工与专业化 32
2.6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37
2.7本章小结 40
3“B—C”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41
3.1经验证据 41
3.2理论模型 44
3.3边界效应与产业聚集条件 47
3.4自然地理屏蔽与内部冰山成本 51
3.5初始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54
3.6制度性屏蔽与国际协议成本 56
3.7本章小结 62
4“B—B”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63
4.1经验证据 63
4.2理论模型 72
4.3产业聚集条件 75
4.4同源民族与地区生产网络构建 77
4.5国民屏蔽与市场分割 80
4.6开放效应与转口贸易 81
4.7本章小结 84
5“B—C”型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聚集 85
5.1境外合作国的资源禀赋与产业聚集 85
5.2境外合作国的弱市场潜力与产业聚集 89
5.3境外合作国的工业化与产业聚集 93
5.4国内产业结构与资源寻求型投资 97
5.5本章小结及启示 102
6“B—B”型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聚集 105
6.1国内资源禀赋与产业聚集 105
6.2国内工业化与产业聚集 111
6.3境外产业结构与产业聚集 116
6.4本章小结及启示 122
7“B—C”型经验验证:中国云南和广西与GMS的产业合作 125
7.1GMS内部发展阶段差异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125
7.2GMS国家产业关联性与地域性聚集 129
7.3中国与GMS五国的产业内贸易 133
7.4一体化进程对中国与GMS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141
7.5本章小结及启示 143
8“B—B”型经验验证:中国云南与老挝北部的产业合作 146
8.1中国云南—老挝北部的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147
8.2中国云南—老挝北部的资源禀赋与产业聚集 149
8.3中国云南—老挝北部的同源民族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155
8.4中国云南—老挝北部的空间结构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157
8.5本章小结及启示 159
9合作区构建:中国西北边疆和东北边疆参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161
9.1中国新疆与中亚四国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 161
9.2中国新疆与中亚四国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164
9.3中国与中亚四国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169
9.4中国吉林—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韩国江原道合作区 174
9.5本章小结及启示 178
10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179
10.1本文主要结论 179
10.2政策含义 181
10.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82
附录一 三地区区际要素流动模型 183
附录二 四地区要素区际流动模型 187
附录三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 190
参考文献 226